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大寒来临,寒气逆极,遇到最冷数九天,防冻伤“锦囊”请收好

大寒来临,寒气逆极,遇到最冷数九天,防冻伤“锦囊”请收好
骨科 裴瑞瑞

大寒为,一年中最寒冷的节气,也是一年里最后的节气。在这个时节,天气可谓寒风刺骨、寒风凛冽。在户外走一圈,寒冷的北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手和脚感觉快要冻僵了。这样的天气大家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以防机体被冻伤哦。

怎样做好防冻措施?

注意保暖

外出或户外工作时,要提前做好防护工作,比如佩戴手套、帽子、围巾、耳套等,不要赤手接触寒冷金属。

鞋袜有讲究

所穿鞋子要注重其保暖性,脚易出汗者可以使用一些收汗鞋垫和袜子,尽量要保持脚部的干燥,不要穿潮湿、过小的鞋袜。每天睡前要用温热水泡脚。

改善膳食结构

适当多吃些有防寒作用的食品,如黑色食物: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可以补血健体,促进血液循环并可缓解手脚冰冷。寒冷冬季适当吃点辣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人周身发热。另外,生姜、胡椒等辛辣之物也具有御寒作用。牛肉、羊肉等御寒作用也比较好,将牛肉与党参、北芪一起炖成汤食用,不仅可以补体虚、益气血,还能增强人体御寒能力。

适当活动

适当户外活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提高全身对寒冷的抵抗力。另外,搓手后按摩耳廓、鼻尖及面颊也是预防冻伤的好方法。

如果冻伤该怎么处理?
冻伤是由于寒冷潮湿作用引起的人体局部或全身损伤。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刺激时,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因此减少,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冻伤分四度,多发生于机体的末梢部位和暴露部位,如手、足、鼻尖、耳廓和面颊等处。

亦称红斑性或充血性冻伤,损伤仅涉及表皮层。复温前局部苍白,自感麻木,继则形成淤斑,自觉灼痛、瘙痒。复温后皮肤热而干燥,呈现红斑、紫斑、肿胀等局部体征。

亦称水泡性冻伤,损伤涉及真皮层,主要特点是水泡形成。水泡多形成在肢体的外周部分,如指或趾端,亦可分布在手背或足背,水泡液澄清。Ⅰ度Ⅱ度属轻度冻伤,一般称冻疮。

损伤累及皮肤和皮下组织,主要特点是皮肤的全层组织发生坏死,并可波及皮下组织。皮肤呈紫红色、紫绀或青蓝色。冻伤发生半天或一天后,局部出现血性水泡。

主要特点是损伤了深层组织,肌肉和骨组织都可能发生坏死,患者的痛觉和触觉迟钝或消失。Ⅲ、Ⅳ度冻伤是重度冻伤。

冻伤后应进行积极救治,要迅速移离寒冷环境,进行全身和局部保暖,尽快用温水进行局部快速融化复温,以42度温水效果最好,这是救治冻伤的关键;注意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血液流畅。可外敷冻伤膏,涂膏厚度约为1毫米,用纱布包扎,每日换药一次。给予高热量、营养丰富及易消化的食物,改善全身机能,提高机体抵抗力。Ⅲ度、Ⅳ度冻伤需及时到医院就诊,请专科医师诊治。

图片:摄图网
侵删请联系微信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