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惠民经方文章 / 正文

附子汤在皮肤科中的运用

  【药物组成】 附子 茯苓 人参 白术 芍药 【服用方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 用】 温经助阳,祛寒化湿 【今用处方】 制附子15-30茯苓15党参15白术15白芍15-30 【经典方证】 (1)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2)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附子汤主之。 【方证要点】 主治少阴病。寒湿内侵,背恶寒,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者。 【适用病症】 (1) 白癜风 患者素来畏寒,背部尤甚,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者,可投本方合七宝美鬓丹治疗。 (2) 天疱疮 患者素来畏寒,背部尤甚,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舌体胖大淡嫩,脉沉者,可投本方合五苓散治疗。 (3) 痤疮 患者素来畏寒,背部尤甚,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者,可投本方酌加白芷,连翘,薏苡仁等中药治疗。 (4)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患者素来畏寒,背部尤甚,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者,可投本方合桂枝茯苓丸,四味健步汤合玉屏风散,酌加毛冬青等中药治疗。 (5)湿疹 患者素来畏寒,背部尤甚,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者,可投本方合白鲜皮,地骨皮,地肤子等中药治疗。 (6)荨麻疹 患者素来畏寒,背部尤甚,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者。可投本方酌加荆芥,防风,蝉蜕,路路通等中药治疗。 【注意事项】 (1)附子有毒,为减少毒性增加疗效,一是九煎,超过15g时需要煎煮30分钟以上,30克时必须煎服1小时以上,二是与干姜,甘草同煎。 (2)面色红润,口臭声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脉数滑有力,舌质红瘦,苔焦黄或黄腻者,慎用本方。 解析:在附子汤中,炮附子辛甘大热,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人参补益元气,复脉固脱;茯苓、白术健脾化湿,且白术可增强附子去寒湿之邪的功效;芍药和营止痛,以监附子之悍。总之,全方诸药合用,共奏温经助阳、祛寒除湿之功。 【配伍特点】 方之证,为素体阳气不足,复感寒湿之邪,四肢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正虚为本,感邪为标。以温阳补气治本为主,除湿止痛治标次之,寓有补虚达邪之意。 【运 用】 1、在中医看来,本方是治疗阳虚寒湿内侵证的常用方,主要以背恶寒、手足冷、身体痛、骨节痛为辨证要点。 2、现代临床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之关节痛等属阳虚寒盛类疾病;亦可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肝炎、慢性肠炎、盆腔炎、带下病、月经后期及某些功能减退引起的脏器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属脾肾阳虚、寒湿内阻类疾病。 【加减化裁】 本方加桂枝、秦艽、羌活、独活等,可用治风湿性关节炎属寒湿者。 【使用注意】 方中附子有毒,应用本方时要注意炮制、剂量和煎煮时间,谨防中毒。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1、附子汤与真武汤: 附子汤与真武汤相比,药物只差一味。附子汤以附子为君,但以白术为臣,两者配伍,附子温经助阳,白术燥湿健脾,组成祛寒湿之剂,主治寒湿所致的痹证;而真武汤则以附子与茯苓配伍,附子温阳,茯苓利水,组成温阳利水之剂,主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诸症。实际上附子汤和真武汤,又是对偶统一的一对方子。它们都治疗阳虚,都治疗肾阳虚,一个是阳虚里有寒水,一个是阳虚外有寒湿。临床中,脉象不足者,用附子汤。小便不利者,用真武汤。 2、附子汤与桂枝新加汤: 都可以治疗身痛,脉沉迟。桂枝新加汤证为汗后表邪未解而气阴两虚,筋骨失养,必有发热、汗出等营卫不和症状。 3、附子汤与白虎加人参汤: 都可以治疗背恶寒。附子汤证是整个背从始至终特别怕冷发冷;而白虎加人参汤证之背恶寒程度较微,出现于热盛大汗之后。 【歌 诀】 附子汤中人参苓, 白术芍药加方中; 祛除寒湿温脾肾, 主治肢冷身体痛。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