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惠民经方文章 / 正文

桃花汤在皮肤科中的运用

  【药物组成】 赤石脂 干姜 粳米 【服用方法】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渣。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为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功 用】 温中涩肠止痢 【今用处方】 赤石脂30干姜10山药20(代替粳米) 【经典方证】 (1)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2)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下利,便脓血者,桃核汤主之。 【方证要点】 主治虚寒血痢证。胁下脓血,滑脱不禁,暗淡不鲜,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适用病症】 (1) 脂溢性皮炎 患者素来畏寒肢冷,腹痛腹泻,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夜尿频多,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无力,可投本方合五苓散治疗。 (2) 湿疹 患者素来畏寒肢冷,腹痛腹泻,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夜尿频多,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无力,可投本方合真武汤酌加乌梅,白鲜皮,荆芥,防风等中药治疗。 (3) 荨麻疹 患者素来畏寒肢冷,腹痛腹泻,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夜尿频多,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无力,可投本方合真武汤酌加乌梅,白鲜皮,荆芥,防风,路路通等中药治疗。 【注意事项】 (1)粳米可以用山药代替。 (2)热痢便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者,禁用本方。 解析:本方主治虚寒血痢证,其病机核心为脾肾虚寒,寒湿阻滞,损伤肠络,失于固摄,故拟温中散寒、涩肠止痢为治法。方中赤石脂温涩固脱以止痢,为君药;干姜大辛大热,温中祛寒,合赤石脂温中涩肠,止血止痢,为臣药;粳米养胃和中,助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为佐药。 【配伍特点】 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涩肠止痢之功。 【运用】 本方常用于脾阳虚衰,肠失固摄之证。临床以久痢不愈,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阳虚阴寒较盛者,加附子、肉桂温肾暖脾以散阴寒; 腹痛甚者,加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以止痛; 久泻渭脱不禁者,加党参、煨肉豆蔻以益气涩肠固脱。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腹泻等病症。 1.溃疡性结肠炎:以桃花汤加鸦胆子煎汤保留灌肠32例与硫酸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盐酸普鲁卡因保留灌肠对照。两组均15日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78.12%。随访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总复发率分别为3.33%、28.00%。(《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年第6期) 2.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以桃花汤治疗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51例,对照组使用双八面体蒙脱石治疗51例,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无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不良反应有2例占3.9%,总有效率为84.4%。(《中医临床研究》2012年第11期) 【方解】本方主治脾肾阳衰,寒湿中阻,络脉不固,统摄无权,致大肠滑脱不禁之下利。以便色暗淡、脓血杂下、里急后重不明显、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不渴为辨证要点。本方固涩力强,对于久泄滑脱不禁者,虽无脓血,亦可应用。方中赤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甘温,佐赤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三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涩肠止痢之功。 【现代研究】现代临床报道本方亦可用于治疗慢性菌痢、慢性结肠炎、腹痛、消化道出血、慢性肾衰腹泻、妇女崩漏、带下等病症。 【方歌】 桃花汤中赤石脂, 干姜粳米共用之, 虚寒下痢便脓血, 温涩止痢服之宜。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