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猪苓 茯苓 泽泻 桂枝 白术 【服用方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功用】利水渗湿 温阳化气 【今用处方】猪苓20茯苓20泽泻30桂枝15白术20 【经典方证】 (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3)伤寒,汗出而喘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犯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栗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哈散。若不痊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症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不利,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克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宜五苓散。224 (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9)假令瘦人,脐下有动悸吐延沫而癫晕,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10)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1)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方证要点】发热汗出,口渴,眩晕,呕吐,水泻,大量饮水,小便少,皮疹多为水泡,渗出,眶周,阴囊双下肢水肿,舌体胖大润,脉浮。 【适用病症】 (1)白癜风 患者平素多汗,舌体胖大润,脉浮,投本方和玉屏风散酌加补骨脂,白芷等中药治疗。精神高度紧张者合四逆散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 (2)天疱疮 水泡液体清澈,基底不红,口腔糜烂,渗出不止,可投本方治疗。 (3)带状疱疹 水泡液体清澈,基底不红,舌体胖大润,脉浮者可投本方治疗。临床酌加瓜蒌红花甘草汤,小柴胡汤,真武汤等方剂治疗。 (4)丹毒 患者皮疹为暗红斑,肿胀疼痛不显,舌体胖大润,脉浮,可投本方合四妙散合五神汤治疗。 (5)湿疹 皮疹多为水泡,渗出,肿胀,患者伴有发热汗出,口渴,眩晕,呕吐,水泄,小便少等症,舌体胖大润,脉浮,可投本方合荆防败毒散治疗。 (6)接触性皮炎 皮疹多为水泡,渗出,眶周或阴囊或双下肢,舌体胖大润,脉浮,可投本方加大剂量土茯苓30—100克治疗。 (7)荨麻疹 患者风团舌淡不红,伴有发热汗出,口渴明显,眩晕,呕吐,水泻,小便少,眶周或阴囊水肿等症,舌体胖大润,脉浮可投本方治疗。 (8)丘疹性荨麻疹 周围散在丘疱疹,瘙痒明显,舌体胖大而润,脉浮,可投本方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 (9)剥落性唇炎 唇部反复脱皮干燥,甚至嘴唇皲裂,平素多汗口渴,或伴有眩晕,呕吐,舌体胖大润,脉浮,可投本方合平胃散治疗。 (10)银屑病 患者皮疹多为斑块,干燥银白色鳞屑,红斑,刺痒,口渴,舌体胖大润,有瘀点或者瘀斑,脉浮,可投本方合桂枝茯苓丸,酌加土茯苓等中药治疗。 (11)脂溢性皮炎 面部淡黄色油腻性鳞屑,红斑,刺痒,口渴,舌体胖大润,脉浮,可投本方合荆防败毒散治疗。 (12)过敏性紫癜 患者面部萎黄,双下肢水肿,散在片状暗红色紫斑,足部弥漫性色素沉着斑,不痛不痒,舌体胖大润,脉浮,可投本方治疗,若见关节肿痛,口苦,纳差,可合柴胡桂枝汤治疗。 【注意事项】 (1)本方有纠正脱水的作用,但对于重度脱水及伴有严重电解质紊乱者不能单纯依靠本方,需要结合补充电解质紊乱的措施。 (2)少数患者服用本方后,可以出现腹泻或者便秘,可减量或者停服。 (3)吐水者用散剂,无上消化道症状者可用汤剂。 (4)服五苓散后宜饮热水,取微汗为宜。 (5)平时忌食冰冷食品。 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水逆证";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