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是特殊的中药材,其加工衍生品附片,有多种,不同的附片,用法和用量是不应该相同的。汉唐古法一般只有生附片和火炮附片,当代则主要用的是胆巴工艺的黑附片、白附片等。就如前文说到,没有制熟的生附片和制熟了的附片其麻口程度是不同的;制熟了的附片,无胆工艺的还带苦味和微微麻口,而胆巴工艺如果严格按照标准清透了胆巴的(清水附片),则已不苦不咸不麻口。 从有效性实用性方面考虑, 明智的中医如果判断附片为胆巴工艺的清水附片,则往往会增大其用量,而莽撞的跟风者,明明用的是还麻口的附片,却仍然大剂量使用,则难免不出现一些附子中毒的不适,更有甚者,拿着很咸涩而麻口的胆巴超标附片,仍然大剂量使用,则胆巴毒性与附子毒性并发,可能还会有生命危险。 在附片的灵活运用上面,一心为病患考虑的明医李可老先生,无疑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的前辈老师。其根据病患病情的轻重,病理的根源,所涉及的附片品种的不同,而采取了灵活精准的用法。 从李老的“破格救心汤”一方中,可以看出其对附子运用的灵活性,该方中记载 附子“30300克”,短短几个字,或由于某些原因限制,并未具体言明,比如附子是生附子还是胆制附子还是无胆炮附子?用量为何小有30,大则300,是因为所用附片种类不同呢还是因为病情危急程度不同呢或者是兼而有之?李老应用附子的精髓,恐怕只有他的学生兼当代中医大师们,如山东孔乐凯老师,吕英老师及其他得意门生才能从根本上领悟。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拜读下《李可老中医危急疑难病经验专辑》。 不管是哪种附片,原理上,都应该煎熬到刚好不麻口为度,才是安全的,至于特殊情况下,医生要求煎熬到还有微微麻口,追求某种特殊功效,则是非常少见的,大家也不可轻易追求这种感觉。 生附片用法用量举例:(以四逆汤为例) 简单建议:生附片不宜随意大量使用,古法附子一枚约15克,使用时煎熬2小时以上比较安全。谨遵医嘱。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四逆汤方中,附子一枚生用,这个是自古没有变化的,根据我们的经验,鲜附子一枚,中等大小的约60克,干燥后约15克;鲜附子一枚大者80克左右,干燥后约20克。 而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现在一般翻译为一两3克,2两6克,但根据李可老中医的说法,考古证实汉代一两约当代的15克,那么四逆汤用量根据汉代度量衡翻译过来就应该是: 生附子一枚(15克),炙甘草二两(30克),古法干姜一两半(23克)。 如果按这个用量,一般大火烧开,文火煎熬2小时,则汤药不再麻口。 而如果只煎熬一个半小时,偶尔会有麻口感觉,体质敏感者,喝了可能有头皮发麻,下巴无力,手指尖鼓胀似有气欲外冲的感觉,脚无力等轻微中毒症状,多喝蜂蜜水、甘草水后静卧两小时可解。 炮附片和炒附片用法用量举例: 简单建议:火炮附片应捣碎使用,久熬一个小时以上,不宜随意用太大量使用,谨遵医嘱。 (若没有炮附片,也可以用生附片沙炒成炒附片代替) 伤寒、金匮中,生附片和炮附片,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笼统来说,还是比较符合药材生泻熟补的大原则,那作为附片,就应该是生通熟补比较贴切一点。生附片侧重强心阳、祛湿止痛散寒淤,而炮制后的熟附片侧重温肾阳、补热能、利尿等。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等皆用生附片;真武汤、桂枝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肾气丸等皆用炮附片,伤寒金匮中带附子的有几十种方剂,大家如果仔细揣摩,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1、有生附片的一般搭配的是干姜,而用炮附片的则一般搭配的是生姜 2、和肾阳虚有关的一般都是炮附片来温补,而不是用生附片来补,这也应证了生通熟补的大原则,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散寒宣肺,炮附子温肾助阳,细辛协二药辛通上下,合用则具宣上温下,开窍启闭之功。三药合用,补散兼施,是表散外感风寒之邪,温补在里之阳气。 有一个方子,叫附子泻心汤的,【组成】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则是以黄芩黄连大黄作为“泻”而炮附子作为“补”补比较适合上热下虚的症状,这里不用生附子,而用侧重温补肾阳的炮附子,一方面也防止汤剂整体太寒,若是身体虚弱的人,一派寒药下去,恐怕是吃不消,类似道理的还有乌梅丸,都反映出,炮附子应该是比较适合肾阳虚下焦寒的情况。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炮附子汤剂,叫真武汤 这个方子,对于肾阳虚,小便不利,下肢水肿的病人,帮助非常大。而且要遵原方,用火炮法的附子,加生姜,效果才好。经过广大中医及中医爱好者反复实践证实确实如此。如果用生附片,则去水肿的效果不佳,而用干姜,利尿效果也不好。 如果按考古证实的汉代一两约15克来换算的话,方子是这样的: 茯苓45克,芍药45克,生姜45克,白术30克,炮附子一枚(15克) 而如果按当代习惯,把汉代一两翻译为3克来算的话,就是这样的: 茯苓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白术6克,炮附子1枚9克, 这个一两换算为三克倒是可以说因为历史更迭的原因,形成了这个习惯,其实习惯只是个约定而已,比如台湾一两是3.75克。但这个附子一枚,怎么也变成9克了,还是有点说不通。 置于具体怎么用,睿智的人自己考虑吧,若争论起来个对错那就真实喋喋不休没有定论了。这除了比例,还要考虑服用者的体质以及病情的危急程度,灵活把握。 白附片和天雄片等胆巴工艺的附片用法用量举例: 简单建议:用胆巴工艺的附片,一定要先判断附片质量,看是否退胆,带咸涩胆巴味的不可用。若药膳还是要久熬。 前文说过,胆巴工艺的附片,须经过退胆的工艺才能使用,退胆后的各种附片都可以叫做清水附片。所以工艺比较标准的白附片 黑附片 天雄片等,不会再有胆巴的咸涩味道,但附子的苦味和麻口也消失了,药力比较柔和。 在应用方面,火神派的代表人物,卢崇汉老师,喜欢大剂量使用天雄片或清水白附片,所以很多网友看到他的药方,动则附片一两百克,都很惊讶。其实这是医生根据附片的品种和特性,结合实际灵活变化的结果。清水附片,100克,其毒性或不及10克生附片,所以看似量大,实则没有什么危险,加上还要久熬2小时,因此用下来还是比较安全的。至于卢老师为何喜欢用白附片,应还有其他考虑,这个涉及学术问题就说不清了。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不可一味跟风随意抄袭药方,有些网友,明明手里拿的是还咸涩和麻口的胆巴附片,却跟风大剂量使用,难免会自讨苦吃。老师们大剂量使用的附片,一般是清水附片,而且常用江油本地附子,偏毒本身就小,使用时大家一定要具体全面的分析。 无胆无硫蒸附片的使用 蒸附片的使用: 简单建议:蒸附片不宜随意加量使用,用法用量参考生附片,建议久熬一个半小时以上较为安全。 蒸附片,是将鲜附子直接切片蒸透心,省略了浸胆和退胆的步骤,其较全的保留了附子的药汁,仍然很苦;同时蒸制降低了毒性,仅留微微麻口。它的使用,可以看做是提前将生附片做了减毒处理,由于药性损耗小,所以用量可以参考生附片。常规用量煎熬一个半小时左右可去毒。据悉,近几年李可老中医的学生们,比较喜欢用蒸的附片,我还未实际证实过。但从某些病人在吕英老师处就诊后的反馈来看,吕英老师是比较开明的一位医生,也默许病人自己在外面找无胆的附片,按理他的师兄弟妹们,应该也是明白普通的胆巴工艺附片的一些不足。 个人认为,蒸附片虽然也是无胆无硫的,但和火炮附片的作用应该还是有区别的,这就像大米煮出来的米饭是滋糯的,而大米炒出来的爆米花是上火的,不同的炮制方法,对药材的性味是有影响的,而药方配伍,正好是利用了一些偏性,来纠正身体的异常,一些很特别的配方,就需要有专属炮制方法的药材去搭配才有更好的效果。 不同工艺的附片,有一定的不同特点,无法一语定论哪种更好,这就像讨论男人和女人谁更好一样,是无解的。作为明医,会根据实际情况做灵活的使用,而作为病患,对于医生的处方可以作为兴趣揣摩,但不可以轻易改变。而本文也仅仅是个人兴趣探讨,请大家实际使用各种药材的时候,遵医嘱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