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学中医的人,该怎么运用?自学中医的人,该怎么运用?前些天建了个读者群,小伙伴们都很支持,相信很多人也是奔着养生,奔着健康去的,学点医药知识解决自己的小病小痛。在群聊中有的人主张养生食疗,有的人上来就求医问药,其中聊到的很多病症除了外感疾病,很多内伤疾病都跟情绪有莫大关系。
我们自学中医药知识的人,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学诊病开方,学针灸拔罐?其实更重要的是怎么去调理自己的身体,在遇到小病小痛时有个思路和方向。
首先,身体有了小毛病得找病因。学了中医知识,可以从四诊,五行,六淫,七情,八纲,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各方面来找原因找思路。
比如感冒了,是受凉或者上火引起的,判断是风寒还是风热;比如便秘是吃多了,上火了,气虚了还是身体的水液少了,从而判断是哪种便秘。
其实,很多疾病都和自制力不够有关,发现原因先改掉不良习惯,再根据自己的病因来调理。比如明知道长期熬夜会导致阴虚,出现虚热上火的症状,但很多人还是要熬夜;明知道抽烟会引起咳嗽喉咙痛等,但还是照样抽;饮食生冷大家都知道不好,但还是管不住嘴。如果能改掉这些不良习惯,或许很多疾病不需要治疗就慢慢会好了,道理大家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既然如此,很多人把目光转到药物上来,但还是建议先运动或者食疗,虽然不一定很快见效,但这些都相对安全可靠。比如阳虚了怎么办?中医说动则生阳,你就去运动,快走啊跑步啊瑜伽啊,或者晒晒太阳也是补阳的办法。
还可以学一些简单的养生按摩等,比如上热下寒的人多做做金鸡独立也能引血下行;啤酒肚的人多敲带脉,做做推腹法也能减肚子;面色暗淡有斑的人多做做搓脸也是很好的。
还有就是食疗,比如气虚吃点山药黄芪;血虚吃点红枣桂圆;痰湿体质不知道辩证用药,用四神汤行不行?也是可以的。
还可以用一些经方,一些简单的方子。比如脾虚的人吃点四君子丸,血虚吃点四物颗粒;痰湿的人吃点二陈丸;气血不足吃点八珍丸等。
我们平常开玩笑说,药不能停,只要你找准了治疗方向,那么坚持就很重要。中药治病其实是靠药物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阴阳平衡,你要相信自己,相信身体的自愈能力。有人说中医治疗讲究缘分,尤其是一些老中医甚至是自带气场的,看完病跟你说:没事,不是什么大问题,开点药回家慢慢调养就好了。
其实,这话也不完全是安慰。有的人总以为自己有病,哪哪都不太舒服,一度心情郁闷紧张。要是有人跟你说没事问题不大,只要心情好了,疾病也会慢慢缓解。
有的人去痰湿吃了三五天二陈丸,痰湿还有就果断放弃了;有的人吃三七粉淡斑,吃了十来天没用放弃了,要知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啊。但也不是说麻木地坚持,一个药傻傻地吃上一两个月,更重要的是还要看身体的变化,及时调整思路。比如身体寒凉的人吃温热药上火加重了,甚至长了痘痘,这不一定是坏事,也可能是温热药把身体里的寒邪逼出来了,坚持一下或许就会改善。之前看到个医案,说患者膝盖疼治了一二十年都不好,后来某次开始服用三七粉,吃了几天膝盖更痛了,但是患者在想这可能是三七活血冲击了病灶,之后去拔罐拔出黑黑的瘀血,然后再坚持吃三七粉病也就好了。所以说,我们在用药时也要看看身体的变化,听听身体的声音,同时也要相信它的自愈能力,就像你相信手指被轻轻划了一道口子,即使不用药也会自己好。
如果疾病加重了或者食疗调理没什么用了,再去求医问药。其实药不是最关键的,与其想着用什么药,不如想想怎么少得病。
说到药方,药也不是拿来就用。比如觉得温胆汤祛痰湿很好,可以先拿来泡泡脚,这样就相对安全;比如胃不好,不能吃偏性太大的药,也可以先拿来泡脚。
中医讲究辩证论治,也不是说什么药方别人说好,自己就拿来用。中医讲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讲究单人单方,开方子最好还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辩证用药。
最后,中西医各有优势长短,可以取长补短。西医看病首先就是做各种检查化验,也不要太排斥仪器检查,如果有生理性病变,这些检查还是直观明了的。但是西医也有它的弊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眼睛不舒服就用眼药水,腹泻就用止泻药。而中医是从整体来考虑,考虑疾病本质的原因。我们自学中医不是为了诊病开方,更重要的是调理饮食作息,保持情志舒畅,怎么少得病,或者在生病后有调理思路和方法,不至于手足无措。
阴虚体质有哪些症状,如何调理
中医舌诊,说说怎么看舌头
左左,执业药师,中医爱好者,从事医药行业N年
原创空间,汇集药品知识,专注合理用药
文中所提及中西药及方剂,仅供交流学习
中医讲究辩证论治,药品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