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太“黏妈妈”、慢热,是先天性格还是后天养育问题?可以怎么办?
作者介绍:王冰玉,波士顿大学学前教育硕士、多年中美幼儿园教学经验,作者:萌娃心理研究所(wby_777)
一位宝妈留言说孩子快三岁了,但是非常「黏妈妈」,该怎么办?
确实,会有一些孩子会在生活中表现得非常粘人。
但是,还是要先给各位宝爸宝妈吃一颗定心丸。在我观察 2-3 岁宝宝幼儿园试听课中或者参观活动中,娃都或多或少会“粘着大人”的,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虽然看到新的玩具还有亲切的老师,也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感兴趣的事情上,但也会时不时的眼神寻找大人或者跑向大人。
娃表现得“黏人”是因为进入新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娃们更愿意和能够为自己提供足够安全感的人在一起。
不过呢,如果发现宝宝“过于黏人”、爱哭、慢热、婴儿时期难入睡,那么可能是一枚天生的「高敏感宝宝」,也有可能是后天的成长环境而造成的「不安全依恋关系」。
目 录天生的「高敏感宝宝」
后天的「不安全依恋关系」
家长可以怎么做?
一天生的「高敏感宝宝」「高度敏感的人(Highly Sensitive Person)」是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总结的一类人群的性格特质,心理学家认为 15%-20% 的宝宝生来神经连接方式就会使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更加敏感,会有强烈的感官体验和情绪反应,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平复心境。
「高敏感宝宝」在社交和环境适应方面更加容易:
对环境和人情绪的变化非常在意
会表现的谨慎,特别是在新环境下
会在没有经历过的新情境下感到焦虑
容易受到他人情感影响
享受安静的活动而不是大声的活动
容易害羞
看得出,「高敏感宝宝」无论是与他人社交还是适应新的环境,都需要更长的时间和大人更多的耐心。
二后天的「不安全依恋关系」心理学家认为养育者(通常是妈妈)对待婴儿的不同方式,会让婴儿形成不同的依恋模式。并根据不同的亲子相处模式总结不同的几种「依恋关系(attachment)」,大致可分为“安全的”和“不安全的”。
「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是最好的一种依恋关系。养育者可以觉察和了解婴儿的需求,理解婴儿的情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陪伴。「安全型依恋」下长大的孩子也是在关心和爱护下长大的孩子,更加喜欢与人交往,容易跟人发展出信任的关系。
在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中,其中一种就是「矛盾焦虑型依恋(ambivalent/resistant attachment)」。
在这段依恋关系中小婴儿很渴望和养育建立亲密的关系,但大人却对于自己对孩子的照顾无法保证。养育者对于婴儿的需求不敏感,而且时而热情、时而消失。婴儿对于这样不确定的依恋关系也会变得紧张焦虑和过分依赖。
「矛盾焦虑型依恋」中的孩子会过分专注于他人行为情绪的变化,而忽略了自己。他们会过分依赖养育者,经历的分离焦虑时间也会更长,在社交方面也会不尽如人意,容易变得孤僻和不自信。
三家长可以怎么做?1. 接纳孩子,匹配稳定、高质量的陪伴无论是孩子先天的「高敏感」、还是后天「不安全依恋」的养育方式,在孩子出现“黏人、爱哭、焦虑”的行为时,我们都应该第一时间接纳孩子,这两类孩子都更需要父母的支持与理解。
首先「高敏感」这样的气质特征代表孩子探索和回应这个世界的方式,这是是孩子独有的,是他的个人风格,没有优劣之分。
在后天的养育问题上,心理学家也一直强调“匹配”(Developing a Goodness of Fit),是环境和个人特质的匹配性。真正影响孩子发展的,是孩子的先天特质和后天家庭教育的匹配度。
婴儿呱呱落的最初一段时光里,他们和整个世界联结的纽带就只有身边照顾的大人。所以,大人们养育孩子的方法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对自己的评价和对社会的态度。
在最早的几年里,只有我们给予孩子稳定而充足的陪伴,理解孩子的需求并提供支持,孩子才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是发展一段「安全型依恋」的基础。特别是对于「高敏感宝宝」,家长可能会更加辛苦,需要更加细致周到地回应宝宝。
因而,很多时候,第一步并不是需要宝宝做出改变,而是我们家长要调整和孩子的相处模式。
2. 保持耐心,给予鼓励和时间(1)在养育的过程中,对于家长来说:
孩子们,特别是高度敏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所以父母也需要练习自我调节,保持耐心,尝试在自己想发脾气或者紧张焦虑的情况下保持冷静。
可以试着这样做:
父母保持情绪稳定。
当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深吸一口气,默数 10 个数。至少可以稍微缓解自己的心情,再和孩子沟通。
给予孩子适应的时间。
当孩子进入新的环境时,不要着急让孩子融入,把孩子推入新的集体,让他独自社交(玩玩具、参与活动),高敏感娃有自己的节奏。告诉孩子“你已经很棒了,我们慢慢来。”
理解鼓励孩子,缓解他们的感受。
孩子很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当我们发现孩子焦虑、害怕时,可以告诉他,“你有点害怕对吗,我可以帮助你、陪着你。”“我知道你现在很担心。妈妈一直在呢,你不用担心,我就在这里。”
多去挖掘孩子的优点。
当孩子喜欢“粘着妈妈”,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的时候,其实娃也比其他小朋友有更长的时间来观察新环境。可以和孩子多多交流,“你今天在观察老师和小朋友对吗,可以和我讲一讲吗?”“你观察的很仔细、很棒!你看,老师们都很温柔的。”
(2)对于孩子们来说:
有的娃可以做到“充电”五分钟,社交玩耍一整天。但我们今天讨论的娃们,他们的“充电时间”要长的多得多!一个高度敏感的孩子很容易被声音和感觉过度刺激和淹没。我们要给娃足够的时间来放松。
可以试着这样做:
安静或放松的活动帮助孩子减压和充电。
我们可以带孩子探索自然、逛逛公园,放松娃们紧绷的神经;我们也可以在家里为娃开辟出一块“充电站”,很多国外的家庭会打造属于孩子的「舒适角」,里面有娃喜欢的玩具书籍、适合的灯光和环境,娃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提供固定的流程安排。
对于敏感的娃来说,当孩子们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时,他们会感到安全,所以固定的流程可以安抚敏感孩子的神经。一方面,可以学习幼儿园的流程;另一方面,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情要说到做到。
进入新环境,提前做好心理建设。
如果有变化,或者要进入新的环境,也提前和宝宝沟通,让他们有心理准备。“明天妈妈要带你去幼儿园参观,里面有很多很亲切的老师。这个绘本就是描写幼儿园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 「高敏感」是一份礼物就像前面提到的「高敏感」是天生的个人特质,没有好坏之分。
「敏感」不是行为和心理上的缺陷,而恰恰是特殊的天赋。「敏感」也代表了创造性和创新性。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很多国外的知名人物都属于「高敏感的人」,比如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卡尔荣格、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还有美国比较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等等。
所以,当发现孩子“黏人、爱哭、慢热”的时候,在匹配的养育环境下,这也是一份「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