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小儿推拿保健护理知识 / 正文

孩子也会得痔疮,日常生活与治疗你需要知道这些

孩子也会得痔疮,日常生活与治疗你需要知道这些

作者介绍:陈强医生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获得儿科学硕士学位,目前攻读重庆医科大学全日制博士学位,重庆大学附属医院的专职小儿外科医生,工作十余年,主要诊治儿外科疾病。内心坚持学医的初心,喜欢孩子,对孩子有耐心;喜欢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从中获得乐趣及心灵的平静。

日常在门诊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个现象,宝爸宝妈进门就把孩子裤子脱了,露出宝宝的「菊花」,开始绘声绘色地描述并一脸茫然的咨询孩子是否得了痔疮。
在他们眼里,孩子肛门口的那个时不时出现的包块是一个很闹心的事情,网上乱查一通,被各种诊断和治疗经历吓得不轻,决定还是来门诊求医问药。这种现象很普遍,包括线上咨询也很多。
俗话说“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看得出来痔疮在成年男女中是很常见的疾病,从各种广告中也可略知一二。但是也有这样的说法“有痔不在年高”,所以有时儿童也会有这样的困扰。
看来有必要为各位家长普及一下相关的知识了。
一什么是痔疮?怎么判断它的类型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痔,看准了,与痔疮有一字之差,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痔是由黏膜下组织、纤维血管、动静脉吻合支组成,是正常肛门直肠的一部分,明白了吧,这个痔本质上就是我们正常的解剖结构,每个人都有。
但是如果痔血管扩张,形成包块,向外凸出,同时有出血、肛门瘙痒、脱垂以及血栓形成引起的疼痛等一系列症状,那么就是痔疮,也叫症状性痔病。
经常听到内痔、外痔或者混合痔,那么我们怎么区分呢,答案是依据痔血管与肛门齿状线的位置,区分内外痔。

图片来源UpToDate
这个齿状线是肛门内的一个重要解剖位置。内痔位于齿状线近端或上方,齿状线上方的组织受内脏神经支配,对疼痛和刺激不太敏感,所以内痔一般无疼痛感,但易出血。
外痔位于齿状线远端或下方,此处组织受躯体神经支配,其对疼痛和刺激更为敏感。混合痔横跨齿状线。
这里提一下内痔分级:
内痔是根据其从肛管脱垂的程度来分级:
Ⅰ级痔通过肛门镜检查可视,并可能隆起进入肠腔,但不会脱垂至齿状线以下;
Ⅱ级痔可在排便或用力时从肛管脱出,但可自行还纳;
Ⅲ级痔可在排便或用力时从肛管脱出,且需要手动还纳;
Ⅳ级痔不能还纳且可能发生绞窄。
如图,由上至下对应 I 至 IV 级。

图片来源UpToDate

简单一个顺口溜帮助记忆内痔分级:一级出血无脱出,二级出血伴脱出,三级脱出可复位,四级脱出不复位。
所以有时内痔也可以跑到肛门外面,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内痔在里,外痔在外。它们的区别不是依据包块大小,也不是依据包块是否在肛门外面,而是根据痔血管团与齿状线的相对位置区分,另外内痔主要是出血不伴随疼痛,但掉出肛门外容易摩擦溃烂,而外痔主要是疼痛。
二痔疮有什么表现?与肛裂、肛周锥状凸起有什么不同?儿童痔疮主要表现为肛门口的持久包块、排便出血、肛周粪污和瘙痒,有时如果形成血栓痔则伴随明显疼痛。
左:左侧痔疮;右:后侧痔疮
可是以上这些症状并非痔疮所特有,有时临床上也会经常遇到一些类似痔疮的疾病,经常被搞混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痔疮,例如肛裂、肛周椎状凸起、肛周静脉扩张等。
1. 肛裂先说说肛裂,这是最常见的肛门直肠良性疾病之一,也是肛门疼痛和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最常见于婴儿和中年人,其通常始于肛管远端部分的肛管上皮撕裂。随后,撕裂引发反复肛门疼痛和出血的循环出现。
急性肛裂患者表现为肛门疼痛,常于休息时出现,排便时加剧。排便后加重的疼痛常常持续数小时,该症状会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活动能力。虽然肛裂的主要症状是肛门疼痛,但其也可引起肛门出血,通常表现为便血。
肛裂常被误诊为痔,因为这两者都很常见,并且有一些共同的症状和体征。肛裂的标志性症状是疼痛,程度通常很重,且几乎都会随排便而加重。
痔可伴有不适感,但若没有血栓性外痔,则不适程度较轻,与排便的相关性也不强。内痔通常不会引起不适,但可能导致肛门出血,而肛裂也会引起出血。

图片来源UpToDate

2. 肛周锥状凸起婴儿肛周锥状突起(infantile perianal pyramidal protrusion, IPPP),在 1996 年由 Kayashima 等人首次报道,曾被描述为皮赘或皮肤皱褶,表现为婴儿会阴突出为有蒂突起、无触痛,有舌形尖端,上覆光滑皮肤;对于浅肤色患者,病变可能呈红色或玫瑰色。

图片来源UpToDate

IPPP 通常呈锥状,但也有例外。病灶通常位于中线,紧邻肛门前方,但也有位于肛门后方的报道。IPPP 几乎仅发生于女性,可能与便秘和/或硬化性苔藓有关。IPPP 通常无需治疗,其临床病程呈反复肿胀,最终可消退。
另外,之前写过的文章也可以在对照区分看一下??。
便秘或肛裂宝宝肛门旁边的凸起的是痔疮吗?
3. 肛门周围血管扩张症肛门周围血管扩张症,很像内痔,很容易与内痔混淆,它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即肛门周围血管扩张。这种先天性的扩张,与痔疮不一样,它在平时看不见,只有在小儿排便时才能看到。
可见到肛门周围皮下有一圆珠样突起。其大小约如黄豆,形状不规则,颜色紫黑或暗青色,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于医生提供案例
这种突起物通常只有一个,有的可有 3-4 个,多的可以在肛门周围连成一圈。触压突起处无痛感,可以和痔疮进行鉴别。在患儿排便屏气时突出得更明显,便后即消失,无不适感,极少破裂出血,不需要特别处理。
三家长们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痔疮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年龄小,语言表达不清,有时仅会哭闹,表现出拒绝上厕所,或者排便时哭闹加剧,作为父母一定要仔细观察辨别,不要批评或者打骂孩子,更不要乱吃药物。
我先教大家简单的家庭判断方法,如果宝宝出现便血、排便疼痛、困难,经常孩子内裤粪污,仔细检查肛门附近有无包块,有无皮肤破损,若发现总有包块存在,就需要警惕痔疮了,尤其包块在孩子没有便秘,正常解软便的情况下也有,触摸疼痛,更加需要考虑;若只有便秘出现,无任何症状,排便后可以消失,那么可能是上面提到的肛门周围血管扩张。
医生怎么判断呢,首先会对孩子做一个详细的病史回顾,了解有无痔疮的不良生活习惯,例如饮食单一、便秘、久蹲厕所、抓挠肛门等,然后依据孩子临床表现和查体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做肛门指检和肠镜,这样要严谨仔细很多,不会轻易判断。
四痔疮本来是成年人得病,为什么儿童也会得痔疮?很多宝妈宝爸觉得奇怪,实际上这一点也不足为奇。
1. 肛门自身生理结构所致,如静脉壁薄弱本身容易扩张;加之没有静脉瓣等抗返流机制,便秘时腹内压增加容易导致血管扩张形成痔疮。
2. 孩子同样面临便秘、腹泻、久坐、上厕所时间久、肥胖、饮食等问题,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样可以导致痔疮;
3. 有少部分孩子因合并有其他疾病导致,例如克罗恩病、门静脉高压血症。
那痔疮会遗传吗?其实,从定义可以得出,痔血管本身是肛门周围附近正常的血管结构,因为后天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久坐、便秘等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痔疮成年人多见,部分饮食特殊例如川渝地区辛辣食物为主的地方,痔疮病人多。
与遗传关系不大,考虑后天性环境及习惯所致。
五儿童痔疮怎么治疗?如果您的孩子经过您的初判,然后医生确诊,不幸患上痔疮,请不要难过、着急,因为不是所有的痔疮都要干预,往往是有症状的痔疮才需要处理,例如内痔或外痔引起的刺激或瘙痒(无出血及血栓形成)、出血性痔和内痔脱垂等。
更何况大多数痔疮是保守治疗,除非出现 6-8 周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低级别(Ⅰ或Ⅱ级)症状性内痔、高级别(Ⅲ或Ⅳ级)症状性内痔、急性血栓性外痔等,就需要积极治疗,找专科医生就诊,尤其儿童。
可以考虑按照以下方案执行:1. 注意排便后的清洁方式,建议水洗,电吹风吹干(一定避免温度高导致孩子不舒服);即使擦拭,也要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孩子薄嫩的皮肤,时刻保持干爽。
2. 若痔疮疼痛,医生排除血栓性痔疮,可以考虑非甾体消炎药,就是孩子们常用的退热药,它可以减少疼痛,不要尝试成人使用的外用乳膏。
3. 可以尝试每天温水坐浴。
那么究竟要不要手术,怎么手术呢?例如常见的对内痔采用胶圈套扎法、硬化疗法、红外线凝结法,以及对血栓性外痔进行切除手术等,这个专业的问题就交给专业的儿外科医生判断和执行,如果遇到孩子肛门包块凸出不还纳、疼痛难忍、出血等请及时就医治疗。
六日常如何预防痔疮,千万不要让其找上门呢?请在平常做好预防工作:
注意肛门周围的清洁卫生,尤其婴幼儿,因其独特的生理发育特点,无控制大小便的意识或者控制能力欠佳,排便次数多,记住及时清洗及更换尿不湿,避免肛周皮炎,即所谓的“红屁股”;年长一点的儿童,不要随便乱坐,不要用手挠肛门。
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不偏食挑食,营养搭配均衡,摄入足量的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
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首先定时排便,不要长时间坐在便盆玩耍或读书,最好将上厕所时间控制在 3-5 分钟,否则有增加痔疮的风险。
如果有便秘的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药,例如聚乙二醇或者乳果糖等药物。
- 参考文献 -1.Jacobs D. Clinical practice. Hemorrhoids. N Engl J Med 2014; 371:944.2.Banov L Jr, Knoepp LF Jr, Erdman LH, Alia RT. Management of hemorrhoidal disease. J S C Med Assoc 1985; 81:398.3.Fleet SL, Davis LS. Infantile perianal pyramidal protrusion: report of a ca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ediatr Dermatol 2005; 22:151.4.Konta R, Hashimoto I, Takahashi M, Tamai K. Infantile perineal protrusion: a statistical, cl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 study. Dermatology 2000; 201:316.5.Cruces MJ, De La Torre C, Losada A, et al. Infantile pyramidal protrusion as a manifestation of lichen sclerosus et atrophicus. Arch Dermatol 1998; 134:1118.6.Kayashima K, Kitoh M, Ono T. Infantile perianal pyramidal protrusion. Arch Dermatol 1996;132:1481.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