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小儿推拿保健护理知识 / 正文

一输就哭?孩子输不起,可能是因为你这两句话

一输就哭?孩子输不起,可能是因为你这两句话

本文转载自:丁香妈妈教育。


我家开心现在2岁了,之前不怎么哭的,但是现在经常出现一不高兴,一不满意,一点事情没做好就会哭给你看,甩胳膊蹬腿的,你不去管他,他还真哭出泪来,哭的很伤心。
比如前两天,他想用一只手把两个小汽车拿起来,试了2次没拿起来,就开始哭喊了。
这是为什么呢?怎么搞定这件事情呢?正好翻到这篇文章,其实孩子受到一点挫折就哭,和一输就哭道理是一样的,大家如果有同样的问题,就去看看吧。

下面是正文:

前几天,丁妈说育儿的后台收到这样一条留言:

孩子「输不起」,让爸妈苦恼不已:

总哄着孩子,怕他今后经不起挫折,要是不哄任孩子哭闹又不忍心,这可怎么办?

今天我们请阅娃无数的陈老师好好讲讲,「一输就哭」的娃到底咋引导。

孩子「输不起」确实很普遍,不仅中国的孩子这样,我在加拿大班级里的孩子也有这个特点。

想帮孩子建立平常心,首先要正确认识孩子的「输不起」。

孩子不愿意面对失败
其实很正常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1 岁左右,孩子就开始有了自我意识。

谁先开门、谁先上车、谁赢得了游戏……这些家长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其实都是孩子证实自我的大事。

在这些「大事」上没能成功,对孩子来说相当于被否定,这对他们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儿童心理学研究认为,在自我保护意识的作用下,这时候孩子不愿意面对失败是很正常的,是人类本能的反应。

不仅仅是孩子,成年人对失败时,也会伤心沮丧,想坦然面对,需要长时间的「自我培训」和「心理建设」。

孩子对情绪的认识不足,不能到位地表达,更不能有效地自我疏导,只能以哭闹来发泄,看起来自然是「输不起」了。

孩子「输不起」
可能是你这两句话造成的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孩子的行为,跟家长平时教育时传递的信息密不可分。

平时的沟通中,家长有些习惯性语言无形中对孩子造成了影响,形成了孩子拍失败的性格,其中这两句杀伤力最强。

1.「妈妈帮你」

有的妈妈非常尽职尽责,但凡孩子有需求,总是第一时间代劳。

看见孩子吃饭慢,就接过勺子:「宝宝张嘴,来,妈妈喂你!」;孩子裤子自己提不上去,马上冲上去:「宝宝松手,来,妈妈帮你!」

这样娃对失败的容忍很低,一旦你不能及时给帮助,坏情绪就会占满他们。

他们没经历过挫折,更没有处理失败情绪的经验,最容易导致的后果就是情绪崩溃。

2.「这么点事儿,有啥可哭的?」

看见孩子因为小事失败哭泣,家长几乎都会脱口而出「有啥可哭的?」

对孩子来说,这句话起不到任何安抚的作用,还传达了两个非常负面的信息。一个是,爸妈是不理解我的;另一个就是,我让他们失望了。

这会让孩子觉得被否定了,变得更加没有自信、不喜欢尝试。

帮孩子树立平常心
从这 3 点入手准没错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1.平静接纳,允许孩子哭

家长对于孩子失败情绪的接纳,能够让孩子明白,自己是能被理解的,无论如何自己都是被爱的。

有一次我们班组织大家玩游戏,小姑娘妮妮没能第一个爬上「火山墙」。她滑下来后,就躲到爸爸身边,把脸埋进他的掌心。

我走过去摸摸她的头发,鼓励她「你做得很好」,话音未落,她就嚎啕大哭起来。

这时,妮妮的爸爸抱着她,温柔地说:

「宝贝,我理解你现在的难过。爸爸在失去第一名的时候,也会很伤心。不过不管你是赢了还是输了,我们都爱你,你是个很好很好的孩子。」

在他的劝慰下,妮妮断断续续的止住了抽泣。

2.肯定努力,给孩子信心

在孩子遭遇困境的时候,除了帮他完成,更好的是从中引导,让孩子看到成功的希望。

这一点,我的朋友很有一套,她的女儿拼不好拼图,急的跳脚,哼哼唧唧地求她帮忙。

朋友观察了一番,然后耐心地指导:

「宝宝,其实你这个角落已经快完成了呀,真厉害!」

「我们就从这个小角落出发,先找大象的腿,再找身子,最后找尾巴……一定能拼好。」

接着她启发孩子从颜色、形状和图案的方面来思考,给予口头帮助,鼓励孩子完成拼图,为她的每一个小进步加油鼓劲。

最后,尽管拼图还是乱七八糟,但孩子已经将情绪收拾好,露出笑脸。

朋友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能在孩子失败的时候,仍然指出孩子有做得好的地方。她引导孩子对失败进行客观的分析,争取下一次比这次有进步。

3.反思平常,拒绝结果导向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很多时候,孩子把输赢看得很重,跟家长平时过度看重结果分不开。

这会导致孩子把结果的好坏直接与自身的好坏挂钩,觉得失败就是自己不行。

其实对待同一件事,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可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反应。这一点,我在中外幼儿园的教育经历中,体会最深。

一个最简单的场景,孩子不小心打翻牛奶。

大多数的中国孩子,最直接的反应可能是紧张地看向家长,担心自己被批评,或者「哇」的一声哭出来。

而我在北美遇到的孩子,会先说「对不起」,然后跑去拿一大堆纸巾,蹲下试图把地上清理干净。

孩子的行为,直接反射了在不同文化下,家长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

在我们的文化中,家长习惯用「羞耻感」和「道德评判」,来强迫孩子就范。

这种教育方式的最大问题,是让孩子把行为产生的结果和个人价值感联系在一起。

本来应该是「对事不对人」的场景,却变成了「对人不对事」,最终导致孩子「赢得起,输不起」。

如果我们在张嘴批评孩子之前,安抚他的情绪,并且告诉他怎么补救,那孩子再遇到类似场景就知道该怎么应变,而不是掩饰或逃避。

家长若是将孩子当作未经挫折的「温室花朵」,他们自然经不起现实的考验,缺乏逆境中的「反弹力」,迟早会像过季的花朵一样萎靡失色。

相反,帮助孩子建立了信心,他们就能获得生命的滋养,逆风向上,成长为一株坚韧挺拔的树。

推荐阅读:

孩子不听话,吼他没用,这三招更有效

打孩子是最糟糕的教育,造成的伤害超乎你的想象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