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感想之《医古文》
对于《医古文》,很多学生是不屑学的,认为既难学又用途不大。这个可以理解,因为从中小学就没重视古代文言文的学习。再者,找工作要看英语几级,又不看医古文多好。因为学生有此种态度,实际属于很正常的。因为人首先得生存,然后再考虑其他。
《医古文》教材自任应秋老先生提出编写课程起,到现在也近五十年了,经过不断的努力,课时据说由二百多已经缩减到五十多了,真是越来越精炼了。课时虽然精炼了,但是内容却没有因此而缩减。每篇课文之后,还是有一篇课外阅读。这部分内容往往被学生忽略了,这种情况依然属于正常,课文都不看,课外阅读就更不看了。以我所见所闻,反而是工作安定下来了,很多人有时间看看课外阅读了,从中获取了很多知识。比如世传朱丹溪三十学医即成名,但是看了朱丹溪《格致余论*序》,就知道他具体学医的情况和当时医籍流通情况了。不是三十岁学医即成名,而是初学疑惑多。而见到东垣诸家之书,更是四十多岁以后的事情了。又如阅读《钱仲阳传》,会发现钱乙跟随他姑父学习中医,此后并无其他老师记录,那么他那套五行脏腑论从何而来,于今天的儿科潜方用药是否有现实意义呢?都是值得研究的。还有教材选录很多古文序言,此类文章更加无人关注,实则文章之序大有学习之处,有些问题和八卦都在序言里面呢!一句“次公无以应”,读来五味杂陈!
同时阅读《医古文》选录的医案,会发现有的医案文学性很强烈,其中疗效值得深思。洋洋洒洒数千言,妙笔生花句句精彩,然而医家毕竟以疗效为先,讲述这类内容,表述当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