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伤寒后杂病的借鉴思考
对于伤寒一词,学者们反复考证其含义。其实没必要那么麻烦,看看今天非专业人士对感冒的理解,就能理解伤寒一词是两汉三国南北朝隋唐对外感病的统称或者说流行称为。如同现在一出现呼吸道症状,个个都觉得自己是感冒一样。这样就明白伤寒一词了,当时就是认为着凉了才得病,现在还有病人这么问的“,最常见的是“大夫我是不是着凉了”!而了解更多现代医学知识后,就会发现古人记录病情迅速恶化的“伤寒”,就是一些急症重症,早期看似像个感冒发烧,实则是个心梗主动脉夹层之类的,轻点的可能是个自发性气胸。同时掌握好现代医学,对于理解六经辨证体系,对于更好运化《伤寒》《金匮》方,是非常有好处的。
再说伤寒后杂病,临证最常见病人说“大夫,我的感冒好了,咳嗽又起来了,您给我看看咳嗽吧!”就这么简单,对于很多人来说,感冒是一个病,感冒之后咳嗽是一个病,感冒之后胃痛胃胀是一个病。咳嗽、胃痛与感冒没有关系。二者真没关系么?肯定不是没关系,而是大有关系的!比如“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临证常见到采用中医西医治疗后头晕的呃逆的胃里满的大便不下的,这些不是伤寒后杂病,又是什么呢?所以不要把问题想复杂了!所谓杂病就是以古人在特定历史,认识到伤寒后有如此多的问题,已经是非常不易了!后世居然把二者割裂了,真是咄咄怪事!不认为二者有联系,从而也就放弃了对人体气血津液阴阳的变化转归,从而不能把握疾病的转化流程,只能跟着病治,出现什么症状开什么药!从而总是处于被动状态。而认识到伤寒和伤寒后杂病是有联系的,从此出发认识到人体的生理病理是有转化过程的,是不仅可以确定病位病性的,还可以预测可能的转化的!所以打了……之后,月经紊乱的、皮肤病的、乏力纳差的、关节疼痛的等等,就随症治治吧!自己没思路,可以查《金匮》查《外台》查《瘟疫论》查《济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