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常见中成药的功效与作用 / 正文

针刺手法之思考

针刺手法之思考

上世纪五六时年代,出版的针灸书籍,其中部分书籍是不谈补泻的,而只谈刺激量的。认为某手法属于重刺激,某手法属于轻刺激。重刺激和轻刺激根据穴位的不同、病情不同,而选择使用的。
对这种见解,大加讨伐者抬出棍子,依旧是古书里如何如何说!可惜得很,古医籍记录针刺文献,多数是刺某穴医某病。古医籍记录的针刺艾灸医案,内容也不过刺某穴某病立愈。《针灸大成》著名龙虎龟凤四法,是说的如何得气如何出现走窜感。而那时同时也有医案标注某穴补某穴泻,但是很快就消失了!个人体会是标了意义不大,阅读者不知道为何如此,编者也未仔细说明。实际情况是再出版医案,还是说某穴治某病灵,某病用某穴灵。
对于补泻,本人态度是“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将重点放在如何得气,如何出现走窜感,如何使患者呈现放松状态、出现发热感、出现凉爽感,是更为有利于指导临证治疗的。
再有对于古医籍研究,要允许批判,要允许不同观点出现!之前提及过,经典医籍是经典著作,是代表某一时代医学认识,其局限性肯定是有。比如杨继洲二十四手法,最后七八个手法实用性有多少,历来医家都是视而不见。因为也只能视而不见,因为实操性等于零。反观烧山火、透天凉,很多医生都在运用。虽然不是个个出现冷热感,但是照此办理后,临证效果好,那么自然流传。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