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门火衰”,这个可怕的名词意味着什么?
:“命门”是什么?有什么功用?出现问题该如何治疗?今天学习郭子光先生的经验。
《灵枢根结》首先提出“命门”一词,《难经》将命门作为一个凌驾于脏腑经脉以上的器官加以阐述。
但《难经》之后,汉、晋、隋、唐、宋之医籍,基于《难经三十九难》“命门……其气与肾通”之说,多以“肾气”代替命门功能,很少阐述命门的作用。
直到明代温补学派根据《难经》之论对命门学说大加发挥,诸家对命门所在部位虽有不同见解,但对其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则是一致的。
由于温补学派对肾与命门学说的深人阐发,把中医辨治杂病的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然而,到了近现代,命门学说又有被轻视、忽视的倾向,如《中国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肾阳亦即命门之火”,把命门附在“肾”的条目之中作简单介绍,在病机条目中也根本没有命门病机。
1
“命门”是人体独立的功能单位
郭教授认为,肾不能代替命门,肾阳不能等同于命门之火。他很赞成明代温补大家孙一奎、张景岳等对命门部位与功能的见解。
孙一奎根据《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八难》指出“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认为命门即肾间动气。
其在《命门图说》中说:“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桓,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
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三焦、包络、命门辨》中做了进一步阐述:“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
称命门为“真阴之脏”,其所藏之元精为“阴中之水”,元精所化之元气为“阴中之火”,正由于命门藏精化气,兼具水火,故“命门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生死之窦”,又称命门为“精血之海”、“元气之根”。
由上面论述可知,命门是一个比肾更高层次的器官,主要是藏有先天之元精,并不断化生元气,而成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景岳所谓“命门与肾本同一气”实指命门元精所化之元气充于肾而为肾气,所谓肾精则是后天五脏剩余真精所藏,对命门元精有滋养作用。
至于命门的病理则主要表现为命门火衰,实际是真阴元精不足,故景岳在《质疑录》中说:“无水无火,皆在命门,总曰真阴之病。”
赵献可《医贯》也说:“命门君主之火,乃水中之火,相依而永不相离也”,并用了一个著名的比喻表明命门水火功能——走马灯,再恰当不过了,说:“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
灯中之油喻命门元精(水),火焰喻命门之火,油足则火焰旺,走马灯转动快,即生命富有活力;油少则火焰低落,走马灯转动缓慢,即生命活力低下,可见火焰旺与不旺的关键在油足与不足。
因此,命门火衰的实质是元精亏虚,故治疗命门火衰,只辛热温阳是不够的,应重在填精。
2
命门火衰的辨治
命门火衰影响范围大,涉及多脏腑多层次的功能衰退,而尤以“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的功能减退为突出。
命门火衰,火不温土则脾胃运化失司,而有纳差、食不化诸症;
火不温肾,则肾阳虚而水不化,可发生浮肿诸症;
火不暖肝,则肝阳升发不足,而有怯弱、疲乏、痿软诸症;
命门火衰则心阳不振,血脉不温,血流瘀缓,精神萎靡;
命门火衰也必然导致肺卫阳虚,卫外不固,易致客邪入侵,引发种种外感合并症。
命门火衰源于元精不足,“精以化血”和“精以化气”之功能低下,又必定引起气虚血虚诸症。
命门火衰之时,男子藏精、女子系胞的功能低下,而引起阳痿、不育、不孕和月经停闭诸症,则是最常见的病变。
郭教授根据命门火衰的共同性特点,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四条具体辨证指标:
1. 多脏腑功能低下(上述诸症);
2. 畏寒怯冷,肢冷,神疲,面苍白,舌淡白,脉迟缓弱无根,较常人多着衣被;
3. 体温低,血压低,心率缓慢,代谢低下;
4. 只用辛热温阳之品疗效不显著。
在治疗上,以益火之源、温阳填精为大法,习用鹿角胶、巴戟天、淫羊藿、枸杞子、熟地、续断、覆盆子、女贞子、肉苁蓉、杜仲、菟丝子等药温阳填精之品;
重者配用鹿茸或以张景岳右归丸加减,治疗多种慢性难治之症,效验卓著。
3
病案举例
朱某,女,32岁,干部。2004年8月6日初诊。
病史:患者于1998年因“怕冷,疲倦嗜睡”等症,在某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一直服用“优甲乐”替代治疗,至2004年8月6日前来求治。
现症:患者诉患病以来易感冒,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入夜尤甚,神疲思睡,自觉记忆力减退,月经已停数月,夫妻同居未避孕未孕3年,纳眠可,二便调。
察其形体适中,呼吸平匀,精神困顿,懒言神怯,面淡白少华,眼睑、面部、四肢浮肿,按之无凹陷。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而弱。
辨治:此病乃命门火衰,阳气不振,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治以温元阳、补元精、调冲任。方用右归丸加味。
处方:制附片20g(先煎1小时),肉桂10g,鹿角胶15g,炒杜仲15g,菟丝子15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当归15g,熟地20g,山药20g,肉苁蓉20g,黄芪40g
7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两次药液混合,分早中晚3次服。
8月15日二诊,见患者面色红润不浮肿,神情愉悦,言语有力,自诉服药3剂后,倦怠懒言嗜睡症状消失,畏寒怕冷明显缓解,故今日前来复诊。查其舌象,见舌淡苔白,脉沉细。
仍继续服用原方10剂,同时另给鹿茸100g、冬虫夏草100g,龟甲胶300g,碾碎,每日清晨取鹿茸5g、冬虫夏草5g、龟甲胶10g混匀,蒸蛋服用。
嘱服鹿茸期间,忌食青菜、萝卜,以免降低疗效。
11月中旬患者再次前来,告知自上次就诊后,坚持服药,10剂后月经来潮,11月初因月经未至前去妇科就诊,方知怀孕,此后暂停服药。
2006年初电话追访,患者生育一子,发育良好,诉身体状况良好,每月月经按时来潮,量色质均正常。
注:具体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郭子光临床经验集》,黄学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9年5月。本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猜你喜欢,点击可:
董德懋:命门到底是个啥?
揭开「三焦」神秘的面纱
林沛湘:论“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