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香椿、药罐里的椿根皮,来自同一棵树
:今天介绍椿根皮的用法。
01
椿根皮是香椿树的根皮,其色白,始载于《食疗本草》。
另有樗白皮是臭椿树的根部或枝杆部的内皮,始载于《新修本草》。
二者在全国各地均有所产,全年均可釆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时最易剥离。
樗白皮或椿根皮为两种不同科属的植物,但在历代本草中每见合并叙述。
例如,《本草备要》中称为“椿樗白皮”;
《本草蒙筌》中记载“谟按:汪石山曰:椿、樗二木各有两种……叶皆相同,香臭无别。医者所取,皆在白皮,故入药无问椿、樗,但择皮白者采收,不必以香臭为泥也。”
我国目前使用此商品多将樗白皮、椿根皮统称为椿白皮或椿根皮,二者功用主治大体相同。
02
椿根皮性味苦涩寒,入胃、大肠经。有燥湿清热,涩肠止泻,固下止带或涩精止遗,驱虫杀虫之功能。
《本草纲目》中记:“椿根皮色赤而香,樗白皮色白而臭,多服微利人。盖椿根皮入血分而性涩,樗白皮入气分而性利,不可不辨。其主治功能虽同,而涩利之效则异……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根皮;气分受病郁结者,宜用樗白皮,此心得之微也”。
在方师行医数十年的经验中,将此药炒黑后,用以治疗妇女体虚引起的月经过多及产后出血不止,效果较好。
尤其是本品味涩有收敛的作用,经过蜜制后,治疗久泻久痢,更见显效。
如患有慢性痢疾或结肠炎的病人,症见腹痛绵绵,大便每日数次,质稀而粘,或有脓血便者,每每予香砂六君子汤加椿根皮合用,常获捷效,患者反应良好。
但此药性寒味苦,脾胃虚寒者应慎用。
03
张某,男性,58岁,干部。
初诊:1997年3月,因工作紧张劳碌,一日三餐无规律,且饮食不节。症见腹痛绵绵,大便每日3~4次,大便质稀而粘,肛门灼热感,经北京医院检査,诊断为“急性结肠炎”。
经西药治疗一月余,未见明显缓解。
遂请中医会诊。患者舌苔白腻,脉弦细。方师诊为肠胃滞热。治以清利湿热、涩肠止泻。
拟方:藿香6g,陈皮10g,厚朴10g,炒枳壳10g,炙甘草6g,生薏苡仁15g,木香5g,法半夏10g,椿根皮10g,炒白术10g,炒谷芽12g,黄连5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药后,腹痛基本缓解,大便每日一次,但仍不成形,纳食正常。脉弦缓,舌苔薄白。
方师认为患者肠胃滞热已除,继以和中健脾为主。
拟方:藿香6g,陈皮10g,白茯苓10g,炒枳壳10g,炙甘草6g,生薏苡仁15g,木香5g,法半夏10g,椿根皮10g,炒白术10g,炒谷芽12g,焦神曲6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从书——方和谦》,方和谦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8.10。本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360图片。
//////////
猜你喜欢,点击可:
桑枣子,不能忘却的味道 | 舌尖上的中医
忘不掉家乡的莲藕 | 舌尖上的中医
活在田间地里的中医 —— 鲜草药单方治验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