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见一见我们的老朋友 —— 甘草

见一见我们的老朋友 —— 甘草
:今天说说中药“国老”。

清梁晋竹《两般秋雨庵随笔》载有咏甘草诗:“历事五朝长乐老,未曾独将汉留侯”。

从文学角度看,可供一粲;从医学角度看,则有玷甘草的品格和功能。

由于甘草能调和众药而解诸毒,故有国老之称,如国之元老调和鼎鼐,使举国上下各尽所能,各安其位,不应与无行文人所称之长乐老相提并论。

同时,甘草主要是调和诸药发挥协同作用,本身之功常被掩盖;

但方剂中之甘草汤、炙甘草汤、甘草泻心汤、甘草干姜汤等亦用甘草为主药,故“未曾独将”之说,亦非确论。

为此对甘草的功能和作用,作如下探讨:

01 甘草的应用和掌握

一、仲景方中用甘草的意义

甘草药性和平,用途广泛,仲景方中应用颇多。王好古曾加以归纳分析说:“附子理中汤中用甘草,恐其僭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之之意;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也;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有调和之意。”

指出了仲景方中用甘草之大要和意义。

但对体有湿热的患者,则甘草又在禁例。

仲景言“酒客不喜甘”,因为嗜酒之人,内伏湿热宜于清化,甘草味甘实脾,有碍气机调畅宣透,致湿热蕴结难解,故应禁用。

后世治湿温忌用甘草即属此理。

二、中满忌甘草的探讨

由于脾恶湿喜燥,湿热蕴郁往往影响脾之健运而致中脘痞满,当然不能使用甘草一类味甘实脾之药以增其满。

至于因脾虚健运失职,气机阻滞所致之满,则甘草又为必用之品。

谢映庐《心得集》与门人讨论危廷阶误下呕泻,胸前板实,用甘草的意义,颇为详明。兹摘录如次:

问:甘草补阴止利,先贤开导来学。但此证胸前板实,生姜散满,故其宜也,师用甘草,不虑其资满乎?

答:甘草味甘补土,土健而满自除也,况施于火性急迫,阴气不守之症耶?又言:“不识取舍之妙,不察资满泻满之意”,不可能正确掌握甘草之用途。

问:土健而满自除,凡满证俱不必忌乎?

答:非也!阴气内盛之满,法所必忌,阴气下亡之满,法所必施。

按:引起中满的缘因,有实证亦有虚证,甘草忌用于中满属实者,而不应对中虚而致之满列为禁例。不过,临床辨证,虚实相兼者亦多,则要分清主次,灵活掌握。

三、甘草的一般应用

谢氏分析此病案又提到“试观发表药中如桂枝、麻黄、大小青龙等辈必用甘草者欲其载邪外达,不使陷入阴分也;若邪入里,必无复用甘草之理,如五苓、陷胸、十枣诸方,俱不用也;至桃核承气两方,以邪兼太阳,尚属用之,若阴血大伤,重用甘草以复脉。”

又言:“发表药中之甘草,必不可少,攻利药中之甘草,有断不可用者。”

02 学习体会

以上所谈,系使用甘草之常法,惟感言犹未尽。

关于发表药之甘草必不可少,这是组方的原则。

文中提到治疗风寒在表之麻黄、桂枝、大小青龙等辈必用甘草,而治风热感冒及上焦温病之银翘、桑菊、白虎诸方同样必用甘草。

因为不论治疗风寒或风热外袭的方药,常有发汗作用,有甘草调和众药缓其药性,以免汗出太多,伤其正气。

由于甘草生用性平,蜜炙偏温,所以治风热在表用生,治风寒在表用炙。

但对暑湿郁闭,虽应发汗,则不宜使用。

如《局方》香薷饮治夏季感受暑湿,气闭无汗,有发汗解表祛湿的作用,不用甘草,是避免恋湿之弊,与暑热炽盛应用清热救焚之白虎汤用甘草以维护中焦,不使寒凉伤中的意义,迥不相同。

至于邪已入里的实证,应及时攻逐推荡,迅速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仲景对这类处方则不用甘草以相牵制。

谢氏列举五苓、陷胸、十枣诸方不用甘草为佐证,是指里实之证而言。

曾记得同学李念初之子,6岁时因伤食腹泻水样便,自用胃苓汤加麦芽、焦山楂等,服三日无效,先师沈绍九嘱原方去甘草,再服一剂即愈,也是治里实不宜用甘草的实例。

如系里虚或虚实相兼之证,仲景方中如四逆汤回阳救逆,桂枝附子汤温经和营,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温脾行滞等皆用甘草。

此后方书中温补之方如四君、归脾、补中益气等方与清养之方沙参麦冬汤亦均用之,只是温补之方用炙,清养之方用生之不同而已。

以上都是分析常规应用之法。

03 临床病案

中医用煎剂治病,一般均用复方,采取单味药者甚少。

仲景甘草汤中只有一味甘草,后世用于实际病案中亦不多见。

王旭高《环溪医案内风门》载一病案,病者并无表证,又不内热,一日数十痉。

王本“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理,用生甘草500g研末,红枣500g煮烂去皮核,与甘草打和为丸,每服9g,开水送下,服此方二料即愈。

虽记录过于简略,但用一味甘草加大枣为丸,治愈痉病频发之重病疗效是显著的。

不过致痉之因甚多,甘草能解除何种原因所致之痉,可以加以研究,进一步确定甘草的作用,是有现实意义的。

作者50年代在市一医院参加中医药治疗传染性急性黄疸型肝炎科研,有一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一切正常,惟肝功迟迟未能恢复,当时认为系肝功受到影响或伤害所致。

根据《难经》“损其肝者缓其中”的经旨,用甘草15g加大枣3枚煎汤分三次服,每日一剂,一周复查,肝功正常。

曾考虑是否自然趋向恢复?不久又有一例情况基本相同,亦用上方收到同样效果。

准备积累更多病例继续观察,因工作需要另调而中断。关于甘草解毒及其他功能问题,以下另有叙述,不再讨论。

04 解毒要方

由于甘草解毒有殊功,医家乐于使用。

孙思邈《千金要方》谓:“甘草解毒如汤沃雪。有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

又言:“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效乃奇也。”

近世所用“银甘三豆汤”用银花、甘草、绿豆、扁豆、黄豆所组成,即本于此。

又治痈疽疮疡的验方,如陈自明《外科精要》用甘草为未,热酒服一钱,治痈疽发热。

王肯堂《证治准绳》“国老膏”治痈疽丹石毒。

王孟英《四科简效方》以甘草一两微炙,水浸经宿,以物搅令沫出,吹沫服之,治发背等,系用于内服。

尚有用于外治者,如瞿元亮《海上集验方》用甘草生捣为末,大麦面加酥少许,下沸水,后为饼状,大于疮一分,热敷,治发背痈疽。

甄立言《古今录验方》用甘草煎汤,日洗三、五度,治阴下湿痒等,可供参考和试用。

注: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洁庐医学丛谈》,杨莹洁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8年12月。本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猜你喜欢,点击可:
鸡血藤,补血?行血?
一味“香白芷”治头痛
朱良春:既能醒脾,又能解郁安神的“香甘松”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