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不仅仅是泻药 —— 以“大黄”为主复方的应用经验(下)
:今天继续学习活用大黄的经验。
01
大黄与草果仁、苍术、半夏等合用,
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湿浊上泛之证,
与桃仁、生地、葛根等合用,
治疗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湿浊贮留,郁而化热,湿热上泛,脾胃升降失司,转输不利。
症见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口气秽臭,有臊味,舌苔垢腻,舌质灰淡,体肥大,脉象弦滑或沉滑。
宜芳化湿浊、苦寒泄热结。
药用:醋炙大黄10g、川连10g、黄芩10g、草果仁15g、藿香15g、苍术10g、紫苏10g、陈皮10g、半夏15g、砂仁10g、生姜15g、甘草10g,水煎服。
本方用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泄热,砂仁、草果仁、藿香、苍术等芳香辛开驱除湿浊,配伍于一方,相互调济,既不致苦寒伤胃,又无辛燥耗阴之弊。
其功效在于使湿浊毒热之邪得以蠲除,用后肌酐、尿素氮下降,临床症状随之消除或缓解,于维持肾功能代偿有较好的作用。
1990年8月14日治一彭姓,男患,56岁,肇东市尚家站人。
罹病半年余,开始周身浮肿,经治疗消退,现恶心不欲食,面色不泽,尿蛋白(++),红细胞满视野,尿素氮12.6mmol/L,血肌酐265mol/L,脉弦滑,舌苔厚腻。
诊断慢性肾炎、慢性肾功不全、氮质血症。
辨证为湿郁化热、浊邪上逆所致,投以上方。
服药6剂,恶心大减,继守原方化裁,历经3个月治疗,服药70剂。
11月27日复诊,尿蛋白(+),红细胞(-),尿素氮6.4mmol/L,血肌酐150mol/L,病情基本缓解,继以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之剂,以善其后。
急性肾衰出现呕吐、舌紫干,宜用桃仁、生地、丹皮、葛根与大黄配伍,泄热、活血解毒,疗效卓著。
1988年治一王姓,男,18岁。
急性肾炎、肾衰,呕吐频繁,饮食不能下咽,尿素氮21.4mmol/L,肌酐442mo/L,尿检红细胞30~50个/HP,蛋白(++),颗粒管型3个/HP,小便少,色黄,轻度浮肿。
在某医院住院,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肾衰,经治无效,荐余为之治疗。
观其舌色紫绛无苔,脉滑数有力,辨证为热毒蕴蓄、血络阻滞。
投予解毒活血汤,桃仁用至25g、生地黄20g、加醋炙大黄10g。
水煎日2次服,初服药入口即吐出,嘱其用湿毛巾围颈部,小剂量药频频灌服,虽仍有呕吐,但吐出甚少,药留胃中较多。
连续依此法用药,后遂不吐,肠鸣矢气下行,大便得通,呕吐遂止,稍有食欲。
继续用此方加川黄连10g,服10剂,诸症消失,食欲转佳,小便亦增,浮肿全消。
尿素氮11.4mmol/L,肌酐265mol/L,尿常规:红细胞5~7个/HP,蛋白(+),颗粒管型(-)。
大便日一行不溏,舌转红润,脉象滑而不数,仍遵前法治疗,大黄改为7g,余药如前,又服15剂,尿素氮6.4mmol/L,肌酐150umo/L,尿检少量红细胞,尿蛋白(+),舌红薄苔,脉象见缓,肾功恢复,继以清热凉血之剂调治而愈,远期追踪未复发。
02
大黄与桃仁、赤芍、枳实、
山楂、芒硝合用,
治疗肠梗阻
急性肠梗阻,相当于中医“关格”、“肠结”证候。
阳明的生理特点,以通降下行为顺,如果由于气血郁塞、热结寒凝等酿成通降失调、气血痞结滞塞上逆,即可表现痛、呕、胀、闭之症。
辨证审其热结者,宜用大承气汤加味;寒积者,可用温脾汤,大黄与附子、赤芍、山楂、半夏、莱菔子合用;气滞者可与金铃子、广木香、枳实等合用,但皆须大黄以通下则关格诸症可愈。
曾治一张姓患者,男,45岁,脐腹痛攻冲呕吐,大便7日未行,食入即吐。
在某医院外科病房住院,经检查诊断为麻痹性肠梗阻,但因体质消瘦衰弱,建议服中药保守治疗。
经余会诊,腹胀满痛,拒按不排气,无大便,食入即吐,甚则吐胆汁,口苦咽干,手心热,小便黄,舌苔白厚少津,脉象弦滑有力。
诊断为“关格”,辨证实热结于胃肠,不能通降下行。
宜大承气汤加桃仁15g、赤芍15g、山楂20g、川楝子20g,连服6剂,初服药随入随即吐出,继服则吐止,大便下泻较稀,呕吐止,能进食而愈。
03
大黄与礞石、甘遂、
蒲黄、郁金、朴硝合用,
治疗狂症
狂症多因痰火内扰,《难经》谓:“重阳者狂”,《医学入门》谓:“此心火独盛,阳气有余,神不守舍,痰火壅盛使然”。
其症状表现头痛、不寐、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狂暴不知人,语言杂乱无伦,甚则逾垣上屋,气力逾常,骂詈叫号,不避亲疏,弃衣而走,登高而歌,舌苔黄腻,质红,脉象滑数有力。
治疗以泄热化痰为主,必重用大黄,配合礞石、半夏、黄芩、朴硝等,重者尤须与甘遂合用。
余常以礞石滚痰丸变汤剂,合张锡纯氏荡痰加甘遂汤,屡见卓效,进药后通过下泻痰浊瘀热,躁狂诸症即可随之消除。
1990年5月治一孙姓妇女,狂证终日躁扰不宁,阵詈骂,语无伦次,夜不能眠,诸治罔效,来门诊求治。
脉滑实有力,舌苔燥,先投以礞石滚痰丸,大黄用20g,加桃仁、郁金、菖蒲,进药6剂,躁扰不宁遂减,再进原方则病情无明显改善;
后加入甘遂10g、芒硝15g,服药后大便下行日5~6次,狂躁诸症明显减轻。
嘱再用此方,家人恐下泻次数过多身体难支,告其家人,此病痰热一时难以净除,除邪务尽,嘱再用无妨,继服则下泻反减,病人继续安静,躁狂不宁骂詈诸症尽皆消除,神志清醒。
现追踪观察,除稍有多疑外,余皆一如常人。
此病人始终大黄与甘遂、礞石合用,一度下泻甚重,但不泻则痰热不能尽除,及至后用此药泻反减,乃邪去之兆,从而停药痊愈。
可见用药必须有胆有识,方能起沉疴,愈痼疾耳。
另外,临证当注意病情之轻重,若轻者只大黄与礞石、黄芩、石菖蒲、郁金、沉香合用即可,勿须甘遂、芒硝峻剂,用药以适合病情为宜,防止药过病所。
04
大黄与葶苈子、鱼腥草、黄芩、
杏仁、桑皮、枳实、厚朴合用,
治疗喘促(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
急性重症感染性疾病易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表现喘促不得卧,呼吸困难,胸满腹胀,大便不通,脉象滑实,舌苔黄燥。
此为毒热壅肺,肺失肃降。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通,肺气随之肃降下行,否则毒热壅遏,气机不利,血运障碍,从而导致肠麻痹,极易引起休克。
用通腑泄热之剂,有利于腹胀减轻,膈肌下降,解除肺膨胀,改善肺的通气功能。
大黄为首选药物,与枳朴、葶苈、鱼腥草、黄芩等合用,通腑泄热解毒,服药后大便通,肺气得以下降,哮喘迅即缓解。
余临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系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凡见上述脉症者,必用大黄为主,合诸药配伍,可以收到以通为补之效。
05
大黄与桃仁、小蓟、茅根、
丹皮、赤芍合用,
治疗血尿
溺血病甚多,凡因热结,迫血妄行外溢者,必用大黄与桃仁泄热化瘀止血,尤以大黄为泄热止血之妙品。
笔者临证治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泌尿系感染,症见手足心热,脉滑数或滑而有力,舌红或紫,小便赤,无论肉眼血尿还是镜下血尿,用之皆效。
但大黄用量宜少,一般以5~10g为宜,量大则易致腹泻反而不佳。
热淋血尿,大黄亦必用之品,不仅止血,而且具有清热利水之效,如八正散为治疗热淋之有效方剂,其中大黄清热利水通淋,热清淋通则血止。余常用此方大黄只用5g,其效甚佳。
06
大黄与龙骨、牡蛎、生赭石、
胆星、半夏、全虫、蜈蚣合用,
治疗癫痫
癫痫临床表现发作性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四肢抽搐,痰声漉漉,口吐涎沫,脉滑有力,舌苔厚腻。
病机为风痰夹热上冲所致,宜清热化痰、平肝熄风,大黄尤为必须之品,《金匮》有风引汤治疗癫痫,其中用金石重镇之品伍以大黄。
笔者临证经验,凡痫证表现有热者,必用大黄泻热降逆,伍以平肝熄风豁痰之品,方能取效。
曾治一王姓,男,15岁,学生。
病者因怒后抽搐,口鼻向后歪斜,吐白沫约2分钟即恢复正常,嗣后又惊吓一次,抽搐大发作,持续3分钟而止,以后连续发作,重时持续20分钟,手足僵硬,舌腮咬破,两目上吊,口吐涎沫,呕吐如胆汁样,愈发作愈重,1次持续10小时。
曾用针灸及服用苯妥英钠不能控制发作,面色青暗,舌质淡红,脉象沉滑。
辨证为肝胆郁热、痰气上逆所致,宜疏泄肝胆郁热豁痰法。
药用大黄10g、柴胡15g、黄芩15g、生赭石3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茯苓20g、半夏15g、全蝎5g、僵虫10g、蜈蚣1条、胆星15g、钩藤15g、生草10g,水煎服。
病者连服上方20剂,4个半月未发作,因而停药。
后因过劳又发作,抽搐吐涎沫,口角歪斜,持续5分钟以后不断小有发作,又与上方继服20余剂,愈后迄今未再发作,随访远期疗效巩固。
注:本文选摘自《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张琪》,张琪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10年6月。本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猜你喜欢,点击可:
屈泽湘:“将军汤”治狂证的经验
没错!就是用「大黄」止泻 | 医案
张景岳的人参、熟地、附子和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