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治疗的步骤与策略(下)
:今天继续学习郭子光教授治疗慢性病的经验策略。
02 气机不畅先治郁
慢性病治疗的步骤与策略(上)
03 运化失司先理脾
在患者没有外感和气机郁滞的情况下,一般就要考虑脾胃运化状况如何,如有脾胃运化失司,首当调脾胃,待脾胃健运,再调治其他。这是第三个步骤与策略。
不过,有的虽然气机郁滞(如浊水、瘀滞、结石等),但脾胃太虚不任攻伐,也当先行调理脾胃,再议治郁,或间隔实施。
许多慢性患者,常因脾胃运化之恢复,带动整个脏腑功能向康复转化,从而促使原发病好转。
由于人体之营卫气血全赖水谷化生,而水谷之运纳则是脾胃所司,只有脾胃健运,能纳能化,气血有源,五脏得养,生机旺盛,才有抗拒邪气、修复损伤的能力,而且药物亦赖脾胃运化输布才起作用。
所以,除某些外感病(如湿热蕴结中焦等)、伤食证、一时性脾胃困顿、运化失司等之外,许多疾病过程,尤其是慢性疾病,脾胃的功能状况通常是其病情好转与恶化、预后善恶的标志。
可见,一切慢性疾病,只要脾胃不虚,则虽重不险,若脾胃一败,生化无源,病虽轻而难复。
脾胃功能状态以纳、运为首要,纳指受纳水谷,运指运化水谷,习惯上常以运化二字概括之。
脾胃运化功能,是通过升降运动而实现的。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正常则脾胃健运,其突出表现是:饮食香,食欲好,胃口好,消化好。
如果,食欲不振,不能进食,食量减少,少食亦消化不良,表明脾胃虚弱,运化失司。
但升降反常,则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可因外感、内伤引起一时性气机障碍所致,亦可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前者随病情好转,常能自然恢复或略事调理,即可恢复,后者是根本性的,较难恢复,是这里重点讨论内容。
脾胃虚弱,有气虚、阴虚和阳虚之别。
急性热病之后,调理脾胃收功,重在气阴。
慢性久病,护脾益脾的法则当贯穿始终,即脾胃尚可之时,小心护胃固脾,慎用大热大寒、猛攻厉伐、峻补滋腻之剂;因大热伤阴、大寒伤阳、猛攻伤气、滋腻碍湿、峻补滞气之故,如其必用,也须稍加反佐之药。
例如,必用峻补滋腻之剂,可稍佐行气醒脾、芳香开胃之药,以舒展气机,催动运化,使其补而不滞。
至于过分苦涩、腥臊难于入口的药物尽量少用,以免引起呕吐而伤胃气。
脾胃虚弱之人,饮食调理十分重要,总宜清淡、新鲜、荤素混食、粗细混食、多样化、富营养、八分饱、勿过量为原则。
04 平调阴阳治原病
从广义讲,前述三个步骤:治感、治郁、调理脾胃,其目的都属于平调阴阳范围,许多病症往往因此而缓解或治愈。
这里所谓平调阴阳,是指经过前述三步骤治疗而原病未愈,当从平调阴阳入手,以改变其病理反应状态,达到治疗目的。
如果原病不存在前述三个步骤治疗的病情,亦应从平调阴阳着手治疗,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平为期”。此即第四个步骤与策略。
一
当前,有一种不良的临床思维,即“中药西用”,就是根据现代医学的病因概念,用中药来治疗原病。
例如,由于细菌存在所致的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孟肾炎、慢性痢疾等,采取中药抑菌治疗。
此种治疗往往没有效果或疗效很不满意,有的甚至加重病情。
如用平调阴阳之法,改变其细菌致病的条件性,则不治果而治因,常能收到较好效果。这正是中医最具特色的治疗手段,也是中医学的优势所在。
二
不过,郭教授主张在辨证论治的范围内,汲取现代中药研究的成果。
例如痢疾,辨证为肠道湿热,选用黄连、黄芩、地榆、马齿苋等,这些药物既有较强的抑菌制菌作用,又能寒以消热,苦以除湿;
高血压病,辨证为肝阳上亢,选用黄芩、决明子、地骨皮、菊花等,这些药物既有降血压的作用,又符合平肝清肝的论治要求;
冠心病、心绞痛,辨证为气虚血瘀,选用黄芪、川芎、当归、丹参等,这些药物既有较好的扩冠作用,又满足益气活血的需要,如此考虑,郭教授认为能提高疗效。
三
然而,中医学所谓阴阳平衡即是健康,阴阳失衡即是疾病,故平调阴阳就是治疗总则,这些都是以“四诊”为条件的宏观反映的结论。
而临床上却经常且遇到下述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患者没有任何自觉症状,四诊检查也未见异常,但现代医学化验检测却发现了疾病存在,比如早期发现的癌肿、初期高血压、肺结核病、肝炎、肾炎等;
第二种情况是,经过治疗之后,患者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形神色泽、舌象脉象完全正常了,中医认为病已痊愈,但现代医学的化验检测指标表明,并未完全恢复,比如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某些糖尿病等;
第三种情况是,中医“四诊”观察其阴阳失调的证候明显,患者的自觉症状也很突出,但现代医学的化验检测未发现任何异常,比如一些所谓综合征、官能症、原因不明性疾病等。
须知,中医“四诊”发现的异常脉证是疾病的表现,现代医学化验检测的异常结果也是疾病的表现,二者都是客观存在,都应该承认。
●
上述第三种情况,现代医学不能定位,“无病可辨”,也就无从治疗,而中医却有证可辨,按辨证论治,平调其阴阳,正好发挥中医的优势;
自不待言上述第一、二种情况,在宏观上阴阳处于平衡状态,“无证可辨”,而在微观领域的表现,则应认定为阴阳失调,其平调阴阳的方法,目前尚处于积累经验的过程中。
●●
郭教授对上述第一种情况的处理原则是现代医学有特效治疗者,尽早采取特效治疗,以免延误病机,如早期肺结核及时给予抗结核治疗等。
如现代医学对其无特效治疗或必须配合中医治疗者,当分下述三种情况处理:
一是现代医学检测确诊的病与中医能“对号入座”,就按中医的认识进行治疗。
例如,肺结核病与中医所言“肺痨”是一回事,中医认为“肺痨”是因“痨虫”所致阴虚肺热为基本病机,于是采取育保阴液、清肃肺热、抑制痨虫的治疗,实践证明,也能收到较好效果。
二是现代医学检测确诊的病与中医不能“对号”,但现代医学没有特效治疗,其病又不具很快恶化的性质,这些病,从中医角度看,其病机演变可能比较复杂,不便遣方用药预作治疗者,则根据其体质、气质情况,采取体育、气功、饮食、情志等自我调摄方法处理,如初期高血压、动脉硬化之类。
其中有的则可摸索微观辨证论治的处理方法,如根据初期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血液流变性、血脂的变化等遣方用药,也能获满意效果。
三是现代医学检测确诊的病与中医难以“对号”,又具很快恶化的性质,预后不良,而中西医皆无特效治疗,如癌肿等。
对此类疾病,除采取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外,要积极摸索中医治疗经验,有的则可取二者之长结合进行。
如对癌症的治疗,一方面采取手术、放疗和化疗,一方面用中医方法对抗其副作用,保证通过疗程,并改善体质,改善其血液流变性等。
实践证明,二者结合实施能大大地延长其生存期。
●●●
郭教授对上述第二种情况的处理,一般是按原来的病机治疗。
他认为,虽然宏观上“无证可辨”,而微观上继续存在的异常化验检测指标,实际上表明原来的病机变化尚继续存在,理应按原来的病机继续治疗。
例如,慢性肾炎的蛋白尿,原属于脾肾两虚的病机,在其完全消失以前,当然意味着脾肾功能未完全恢复,继续原来补益脾肾的治疗,直到蛋白尿完全消失,显然是正确的。
许多疾病的反复性大,即使化验检测指标正常了,也应针对原来的病机继续治疗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05 逐步减除治标药
这里所谓“治标药”,是指用来控制某些主要症状和某些疾病发作而长期服用的中西药。
例如一些慢性发作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癫痫等,由于西药针对性强,有的患者长期依靠西药控制其发作,不敢稍微懈怠,而且量越用越大,服药次数越来越频,一种药失效了,又换用另一种药,长年累月地服用,并未获得根治。
对于控制某些突出症状,如头痛、心痛、失眠、便秘、心动过速、高血压、高血糖以及用激素控制的血小板减少、尿蛋白等,情况也是这样。
这类药物的作用虽然很局限,仅能控制标证,但因其不服用就不行,如突然停用,不仅不能控制其症状发作,有的还会使病情迅速恶化,当十分注意。
所以,对这类病症缓图根治时,要着重治本,通过治本逐步减除治标药,最后逐步减除治本药,而达到根治目的。
有的则是以中药逐步取代西药控制病情,达到避免西药副作用为目的。
经验证明,逐步减除的过程要愈慢愈能成功,欲速则不达。
因为这类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的病症,多属脏腑损伤,或顽痰作祟,或瘀阻络道,其来也渐,其积也久,其生克关系异常紊乱。
要把已损伤之脏腑培补起来,陈久之顽痰彻底消除,久瘀之络道疏通畅利,要把非常紊乱的生克制化调整正常,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绝非易事,只能缓缓图之。
至于那些属于先天禀赋性缺陷的疾病以及病程太长、其脏腑之伤或络道之闭已成为不可逆损伤者,则药物治疗无济于事。
注:《郭子光临床经验集》,2009年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猜你喜欢,点击可:
你的知识够成为中医吗?
和樊代明先生:中西医必须互相学习
检验数据:中医不能拒绝,西医不能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