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新冠肺炎防治方案中的“内闭外脱”概念有误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肖相如频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文章推荐星级:
医生医学生:★★★★★(欢迎讨论)
中医爱好者:★★★★★(欢迎讨论)
非医伙伴们:☆☆☆☆☆(涉及专业知识,不推荐进入讨论)
(3)重症期:内闭外脱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辅助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推荐处方:人参15g、黑顺片10g (先煎)、山茱萸15g, 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推荐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以上是2020年2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医治疗内闭外脱重症期的内容。
关于“内闭外脱”,我在2月7日的《疑问与讨论: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一些疑问》中提到过,但是,觉得言而未透,故今天再补充讨论。
“内闭外脱”见于《温病学》的教材,在温热类温病的证治中,如风温、春温都有这个证型。
这个证型的前一个证型是“热陷心包”,也就是说“内闭外脱”是从“热陷心包”发展而来的。
热陷心包的特征性的表现是神志症状,即高热神昏谵语,这被认为是热邪闭阻了心包,这就是闭证,也叫内闭。
脱,即阳气虚脱。
有两个特征,一是阳气虚脱不能温煦的特征,如四肢厥冷,畏寒蜷卧等,一是阳气虚脱不能固摄的特征,如大汗淋漓,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脉微欲绝或散大等,阳气虚脱是阳气向外散失,也叫外脱。
外脱缘于内闭,二者紧挨着,但不重叠,内闭不能及时解除,则会导致外脱,内闭是危重证,外脱则是死证。
外感病的过程中,里热炽盛,热邪深伏,阻隔阳气,不能外达于四肢,则可能出现四肢厥冷,里热炽盛扰乱心神可出现神昏谵语,这一阶段病人的临床特征是热、厥、神昏并见,属于热厥,称之为闭证、内闭也可以,但热厥最准确。
这时四肢厥冷是假象,即内真热外假寒,不能将这种假寒作为阳气虚脱表现,而用姜附之类回阳固脱。
此时热厥的治疗原则是“厥应下之”,及时清下,釜底抽薪,深伏的热邪去除,解除阳气的阻隔,则热退、厥止、神清。
若因循失治,体内深伏的热邪不能及时去除,不仅可灼伤津液,同时也耗散阳气,临床表现是热渐减少,厥渐加重,若有厥无热,则变成了寒厥,其临床特征是厥、寒、神昏,这时也可以叫脱证,或外脱。
治疗原则是回阳固脱,需大剂姜附急救回阳,但也凶多吉少。
厥是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再发展就阴阳离绝。
厥有寒厥和热厥,在外感病的过程中,先有热厥的表现,后变成了寒厥,这时的寒厥多是死证,治疗困难。
结合西医感染性休克(也叫脓毒症休克)的过程来理解,则外感热病过程从热厥到寒厥的转化过程更加清晰。
李士懋先生在他的《平脉辨证相濡医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6月)中对“内闭外脱”进行了剖析,足资参考。
大家也可以参考《肖相如伤寒论讲义》厥阴病篇我对厥的讲解。如《厥阴病临床解读之二:热厥和寒厥》,这是我讲解厥阴病篇的一部分,仅供参考!
《厥阴病临床解读之二:热厥和寒厥》
厥阴病篇共有54次提到“厥”,“厥”的种类也有很多,如热厥、寒厥、蛔厥、痰厥、水厥等,但厥阴病篇主要讨论的是热厥和寒厥,厥阴病的厥是从热厥开始的。
01 热 厥
《伤寒论》335条说:“伤寒一二日到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这一条原文确定了热厥的诊断标准,即厥与发热并见,并且厥与发热的程度呈正比;确定了热厥的治疗原则,即厥应下之;提出了热厥的治疗禁忌,即不可辛温发汗。
这种情形与现在的感染性休克是相似的。
因为有感染,所以病人会发热,因为细菌的内毒素会导致微循环障碍,所以会出现手足厥冷等休克的表现。
对于感染性休克,西医的治疗原则是抗感染和抗休克,《伤寒论》提出的原则是“下之”,临床实践证明,对于感染性休克,及时的运用清下,可以有效的抗感染和抗休克,使休克的临床过程顺利。
《伤寒论》中“厥应下之”的例子是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证之临床:
无形邪热深伏者用白虎汤;
有形燥热内结者,可有用承气汤;
邪热壅肺者,可以用麻杏石甘汤;
热结少阳者可以用大柴胡汤;
水热互结者可以用大陷胸汤等。
结合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如果热、利、厥并见,与临床所见的中毒性痢疾导致的休克相同,也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忽视厥阴病篇有关热利的原文。
在中毒性痢疾导致的休克的发病过程中,有的病人先有下利,发热,后见厥;也有的病人先见发热而厥,后见下利,但是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厥、热、利终究是可以见到的。
如小承气汤、栀子豉汤之类的方剂在抢救痢疾性休克的过程中也是有机会用到的。
综上所述,厥阴病篇的热厥与现在临床所见的感染性休克相似,其治疗原则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厥阴病篇讨论的主要是热厥,厥阴病篇的厥也是从热厥开始的。
02 寒 厥
寒厥也是厥阴病篇的主证。
厥阴病篇的寒厥有两种形成原因,一种是由于太阴病、少阴病寒化证发展而来,病人有呕吐、下利、大汗等见证,这种情况与失液性的休克相似,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所致的休克。
一、少阴病篇
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二、厥阴病篇
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三、霍乱病篇
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上述这些原文虽然分别见于少阴病篇、厥阴病篇和霍乱病篇,但他们本质已经属于厥阴病了,因为都是厥证。
少阴肾阳虚衰导致的呕吐下利,大汗淋漓,小便清长等,以及霍乱的顷刻之间吐利交作者,极容易发展成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厥证,治疗不及时还会发展成阴竭阳脱,阴阳离决的死证。
在少阴病篇和霍乱病篇讨论,是为了适应疾病动态变化的规律,就像太阳病篇有许多非太阳病的内容一样。
上述条文所讨论的寒厥,病机是阳气虚衰,阳不固阴,阴液耗散所致,病情相对简单,用四逆汤类回阳救逆,阳回阴固,则厥可止。
现在临床上见到的失液性的休克治疗也相对简单,特别是现在有西医静脉补液的方法,及时的补充容量,休克很容易纠正。
03由热厥转化而成的寒厥
厥阴病篇的寒厥还有一种情况是由热厥转化而来的,即先有热厥的过程,然后由热厥变成寒厥。
342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44条:“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345条:“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6条:“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下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335条提出了热厥的治疗原则,即“厥应下之”。
及时地清下,是治疗热厥的有效手段,如果热厥没有及时地清下,则深伏于体内的热邪在耗伤人体津液的同时,也损伤了人体的阳气,导致阴竭阳脱,临床表现为先是热厥,后但厥不热,转变为寒厥。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变化可以分为两阶段。
在休克的早期,由于细菌内毒素的作用,使微循环痉挛,临床表现是感染和休克并见,即厥与热并见,这一阶段中医辨证是热厥,西医的诊断是感染性休克的微循环痉挛期;
这个阶段微循环的障碍是可逆的,中医的治疗是“下之”,西医的治疗是抗感染。
这一阶段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关键时期,及时地清下,釜底抽薪,使深伏的热邪去除,解除阳气的阻隔,阴阳气得以顺接,则热厥可愈;或者强有力的抗感染,清除细菌的内毒素,使微循环痉挛的因素去除,微循环得以恢复,则休克得以控制。
如果抗感染不力,微循环障碍的因素没有及时去除,则微循环由痉挛期而进入衰竭期,进入衰竭期的微循环障碍是不可逆的,所以休克难以纠正,预后不良。
这一时期的临床表现为但厥不热,属于中医的寒厥了。先有热厥的过程,再转变而来的寒厥,虽然可以按寒厥治疗,用四逆汤之类,但疗效很差,所以张仲景认为大多是死证。
我倒是认为山西李可老先生的“破格救心汤”值得一试。
其方如下: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另煎浓汁兑服),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冲服)。
04其他的厥
厥阴篇中还有其他的厥,但也不是所有的厥都是厥阴病。
如肝热胃寒、寒热错杂之乌梅丸证的蛔厥;肝血不足、血虚寒滞之当归四逆汤证的血虚寒厥与肝有关;
少阴篇中之肝气郁结、气机不畅、阳郁于内之四逆散证的气厥;肝胃虚寒、寒浊上逆之吴茱萸汤证的厥,亦与肝有关,当属厥阴病的范围。
藏厥则为寒厥之类,亦属厥阴病的范围。
至于冷结膀胱关元之厥,痰阻胸中之厥(瓜蒂散证),水停心下之厥(五苓散证),寒热错杂,下寒上热之厥(麻黄升麻汤证),则为了与厥阴病相鉴别而列入厥阴篇。
注: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猜你喜欢,点击可:
“我可能教了一本假教材”之“内闭外脱”辨析
李可先生“破格救心汤”之我见
法律:一把横在医患头上摇摇欲坠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