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舌质 舌质,即舌的本体,故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色、舌的形质、动态以及舌下络脉四个部分。 一、舌色 舌色,即舌质的颜色。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六种。 (一)淡红舌 【舌象特征】舌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临床意义】 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常见于正常人。病中见之多属病轻。 【机理分析】淡红舌主要反映心血充足,胃气旺盛的生理状态。红为血之色,明润光泽为胃气之华。故《舌苔统志》说:“舌色淡红,平人之候……红者心之气,淡者胃之气。”《舌鉴辨正·红舌总论》亦说:“全舌淡红,不浅不深者,平人也。” 外感病轻浅阶段,尚未伤及气血和内脏时,舌色仍可保持正常而呈现淡红;内伤杂病中,若舌色淡红明润,提示阴阳平和,气血充盈,病情尚轻,或为疾病转愈之佳兆。 (二)淡白舌 【舌象特征】 比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舌色白,几无血色者,称为枯白舌。 【临床意义】 主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舌主脱血夺气。 【机理分析】气血亏虚,血不荣舌,或阳气虚衰,运血无力,不载血以上充舌质,致舌色浅淡。故《舌鉴辨正》认为淡白舌是“虚寒舌之本色。”若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若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属阳虚水湿内停。 脱血夺气,病情危重,舌无血气充养,则显枯白无华。 (三)红舌 【舌象特征】较正常舌色红,甚至呈鲜红色。红舌可见于整个舌体,亦可只见于舌尖.舌两边。 【临床意义】主实热、阴虚。 【机理分析】 由于血得热则循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或因阴液亏乏,虚火上炎,故舌色鲜红。 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多属外感风热表证初起;舌体不小,色鲜红,多属实热证。舌尖红,多为心火上炎;舌两边红,多为肝经有热。《舌胎统志》说:“舌本之正红者,为脏腑已受温热之气而致也。” 舌体小,舌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为虚热证。《辨舌指南》说:“舌色鲜红,无苔点,舌底无津,舌面无液者,阴虚火炎也。” (四)绛舌 【舌象特征】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临床意义】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机理分析】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成。其形成的原因是热人营血,气血沸涌,耗伤营阴.血液浓缩而瘀滞.虚火上炎,舌体脉络充盈,故舌呈绛色。 舌绛有苔,多属温热病热人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绛色愈深,热邪愈甚。《辨舌指南》说:“绛,深红色也。心主营、主血,舌苔绛燥,邪已人营中。”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辨舌指南》说:“绛而光亮者.胃阴亡也。”“舌虽绛而不鲜,干枯而萎者,肾阴涸也”。 (五)紫舌 【舌象特征】全舌呈现紫色,或局部现青紫斑点。舌淡而泛现青紫者,为淡紫舌;舌红而泛现紫色者,为紫红舌;舌绛而泛现紫色者,为绛紫舌;舌体局部出现青紫色斑点,大小不等,不高于舌面者,为斑点舌。 【临床意义】主血行不畅。 【机理分析】紫舌多由淡白舌或红绛舌发展而成,故其主病即是在淡白舌或红绛舌的基础上出现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改变。 全舌青紫者,其病多是全身性血行瘀滞;舌有紫色斑点者,可能是瘀血阻滞于某局部,或是局部血络损伤所致。 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者,多因肺气壅滞,或肝郁血瘀,或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使血流缓慢所致;亦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或某些药物、食物中毒等。 淡紫舌多由淡白舌转变而成.其舌淡紫而湿润。可由阴寒内盛,阳气被遏,血行凝滞,或阳气虚衰,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瘀滞所致。 紫红舌、绛紫舌多为红绛舌的进一步发展.其舌紫红、绛紫而干枯少津。为热毒炽盛,内人营血,营阴受灼,津液耗损,气血壅滞所致。 舌形 舌形是指舌质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点刺、裂纹等方面的特征。 (一)老、嫩舌 【舌象特征】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 【临床意义】老舌多见于实证;嫩舌多见于虚证。 【机理分析】舌质老嫩是舌色和舌形的综合表现。舌质老和嫩是辨别疾病虚实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如《辨舌指南》所说:“凡舌质坚敛而苍老,不论苔色白、黄、灰、黑,病多属实;舌质浮胖娇嫩,不拘苔色灰、黑、黄、白,病多属虚。” 实邪亢盛,充斥体内,而正气未衰,邪正交争,邪气壅滞于上,故舌质苍老。 气血不足,舌体脉络不充,或阳气亏虚,运血无力,寒湿内生,以致舌嫩色淡白。 (二)胖、瘦舌 【舌象特征】舌体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舌体肿大满嘴甚至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为肿胀舌。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 【临床意义】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机理分析】舌淡胖大者,多为脾肾阳虚,津液输布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