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也不相信中药无任何副作用这句话
#中医与中药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敢说真话,只讲事实。
无论患者还是中西医生,是时候客观、合理、清醒地看待中药的副作用问题了。首先中药也是药物,一点副作用也没有这句话那是骗鬼的。其次,绝大多数中药在常规剂量下,副作用要比西药小的多,并且多数情况停药以后可以自行消失。第三,中药副作用的产生,是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脱离具体个体谈副作用,是机械的刻舟求剑。
老百姓常说的副作用,多是指服药后的一些不良反应,或者一些不舒服的体验。这个无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只不过西药是写在说明书上的,成分单一,比较清晰。而中药多是复方制剂,许多味药在一起,许多成分,加上一起煎煮反应,更加复杂,不可能像一种单一成分那样透彻清晰。
现在有一种误区,许多患者服用中药出现点不良反应,就错误地以为是药物不对证的缘故。其实中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胃肠反应,经常会出现诸如恶心、腹痛、腹泻等情况。中药毕竟对人体而言是一种“异物”,人体胃肠道经常会出现排斥。而且这与个人体质也有关系,比如桃仁红花,都知道是活血化瘀药物,有些人喝了啥反应没有,而有些人哪怕剂量很小,即便是瘀血病证,胃肠反应却很强烈。我就属于这类人,尤其是红花,如果超过6克,闻到药味就感觉到恶心,有时喝了还会腹痛腹泻,甚至把药汁呕吐出来,这就是个体差异。
吃西药哪怕再大副作用,就比如抗生素激素,许多患者也都是前赴后继地吃。吃中药即便很对证,哪怕出现点胃肠反应,就直接质疑药不对证,甚至否定整个中医。
中医的许多问题,不能遮遮掩掩,不如坦坦荡荡拿到台面上来说,解除误会。如果仔细阅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籍,里面也有药物不良反应的记载。有些属于“瞑眩反应”,但也有一些属于药物副作用。现在许多中医都回避中药副作用,没有给患者合理解释,甚至有些同行之间还会挑拨患者,结果让许多患者误解,对整个行业发展十分不利。
我个人粗略地做过一个统计,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对中药往往比较敏感,疗效往往比那些吃上中药没啥反应的患者要快要好。如果针对某一个体而言,适当增加剂量,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加,而有效率也随之提升。
有一个患者拿着一张前面医生方子来就诊,说吃完这张方子皮肤有点瘙痒,是不是不对证?我把了脉,看了方子后说道,方子很对证,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体质差异原因,你可能对里面的全蝎太过敏感,如果能坚持,尽量坚持服用,挺对证。让其继续服用剩下的几副药,后来患者坚持服用,确实有不错的疗效。有些人吃油炸蝎子当零食吃,啥反应没有,有些人吃一条就全身不适,与对证与否无关,多是体质差异。
在同一个个体,同样的剂量之下,我们中医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减少这种不适反应,当然如果疗效与副作用难舍难分时,就需要两害相权取其轻了。这么多年临床经验,我的体会是中药的胃肠不适反应许多时候是可以通过中药煎煮、服用的许多细节来回避的,有时对疗效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是社会风气如此,对中医中药误解太深,无奈何也!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