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乱七八糟的中医科普和培训闹的……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这是一位读者的留言:
我自从自学中医以后,
总是很关注舌苔的变化,
有个风吹草动我焦虑了,
怎么舌尖突然红了,
怎么舌尖一直有裂痕,
怎么我舌苔变薄了之类…
自己也分析不出个所以然,
和爱好者讨论也是五花八门。
四诊合参起来倒也没什么,
就是容易盯着小细节,
怕自己发现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开端,
着急…
我的回复:
都是乱七八糟的中医科普和培训闹的,
搞得家长过度焦虑,
其实许多舌头变化,
属于身体正常应急反应,
与激动后心跳加快一个道理,
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
抓住中医粉的心理,
无病呻吟,
危言耸听。
在现代医学一家独大的时代,
学了中医应该越来越聪慧才对,
反而有不少自认为中医粉的人,
也不知从哪里学了点中医知识,
道听途说,
当面对孩子的小毛病,
甚至压根没有毛病时,
徒增无谓的烦恼与焦虑,
学了反倒不如不学。
中医是个好东西,
但一定要深入学习才行,
了解古代东方的哲学,
还要系统学习中医的理论与思维,
还有各类古今经验,
不能浅尝辄止,
否则真的不如不学。
中医不光是文化,
而是实实在在的治病技术,
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学,
然后才能登堂入室。
并非记住几个穴位就可以包治百病,
也并非记住几个公式就可以下药治病,
也并非参加一个网络红人的学习班,
然后就可以把中西医都不放在眼里,
也并非拜个网红中医就能一步登天,
这些都是宣传镀金而已。
如果中医真如那些大神说得那样简单,
我觉得,
这不是夸中医,
而是骂中医,
用如此几个简单公式直接下药,
不管你什么阴阳八卦,
或者打着什么旗号,
去面对复杂的人体,
还有更复杂的各类疾病,
这简直就是亵渎生命。
病人不懂,
难道当医生的都不懂吗,
总有人能看出门道。
可以翻一翻古代那些医书,
当每一次大规模疾病的来临,
无论是传染疾病,
还是内伤疾病,
因为按照原来的古法治疗,
多少人为此付出生命,
付出血的代价。
可以去看看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
各种古法造成的死亡简直触目惊心。
中医很厚重很厚重,
一辈子甚至几代人研究的,
都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
这些经验都是古人拿一条条人命换来的,
都是面对无法解决的疾病,
无法挽回的生命,
然后经过反复尝试,
被逼出来的。
难道古人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
不如今人研究的深入,
非也!
今人很少遇到重病大病,
即便遇到也是人家西医急诊和ICU托底。
遇到几个小毛病,
小打小闹就自以为了不起。
所以,
千万不要因为学了点乱七八糟的,
中医科普和培训班,
就无病呻吟,
那些大神都是有目的的。
如果能吃能喝,
啥毛病没有,
没有不舒服症状,
没有异常检查结果,
如果说你脾虚,
给你开上一大堆中药,
这与推销保健品有何区别?
可千万别说治未病,
先去读读《内经》原文再谈治未病。
堂堂祖国医学,
沦落如此地步。
有病别怕病,
要积极寻找策略解决,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谁最合适就去找谁,
或者一起配合治疗
也不要讳疾忌医。
坚持治疗不要轻易放弃,
相信医生的专业知识。
但是,
没病也没必要绞尽脑汁,
去使劲找病,
因为自以为懂点中医,
天天对着镜子看舌头,
一会怀疑自己阴虚,
一会又怀疑自己阳虚,
一会又怀疑脾虚,
一会又怀疑湿气重……
最后全是一堆心病!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