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真的能成良医吗?非也
#中医杂谈#中医与心理#医患沟通#中医与人生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务实求真,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有一句常说的话,就是久病成良医,这句话对许多人造成了误导,而实际上别说良医,即便是普通医生,无论中医西医,都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病出来的。
如果一个人因为生病,并且是久治不愈的疾病而去学医,无论是发心还是动机都比普通人要强烈,并且学习起来尽头也足,并且更容易坚持,抗职场打击能力也强。我认识一些因为自己生病而选择学医的同道,包括我个人也是这样,从患者到医生身份的转换,对中医这个职业更加矢志不渝。
而一些患者,如果没有正规系统的医学专业学习,也很容易走向偏激。现在网络信息发达,能够查阅的信息很多,包括各种中西医学科普,有的人对自己这个疾病信息阅读的多了,就产生莫名的自信,这是正常的心理。如果再走偏一些,就会成为“医学评论家”,喜欢对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独自研究对比,甚至指手画脚或者偷偷增减药物。
隔行如隔山,坐一辈子汽车的,天天坐,也未必就会开车。坐在台下听一辈子相声,也终究是个听众,顶多是把别人说过的段子背的滚瓜烂熟,但是终究也不是说相声的。同样,作为患者哪怕看一辈子病,能记住所有的药名,但是也终究是个患者,因为缺乏医学的专业素养,顶多知道这个药是干嘛的,但是为何选这个药,背后的生理病理基础是什么,有何常见不良反应,如何去避免,这些都不知道。
有这么一种患者,疾病不大,属于慢性疾病,但是特别自信,根据自己一些东拼西凑的中医理论去判定医生的处方。比如,看到方子里面有许多药物与前面医生相同,第一反应就是无效,岂不知病有百种,常用中药就那二三百种,经方常用药物更少,一味要的增减,甚至剂量的调整就会改变整个方子的格局。
慢性疾病时间久了,哪怕是很小的毛病,很容易引起心理的疾病,挑剔、质疑、悲观、苛刻……全身满满的负能量,如果再自以为很懂中医,那就天下无敌了,觉得自己很牛却治不好自己,找别人又不放心,一旦疗效不如他意,甚至变成对中医大夫的嫉恨,对中医的仇恨。
这类患者是最难处理的,我建议我们青年中医不要轻易接诊这类患者,为自己好,也是为患者好。因为此类患者,很容易纠缠不休,有这些时间不如抽身去多看看书,提升自己。于患者而言也是好事,让他尽快找到气场能够镇住他的名医,首先进行心理疏导,也许他更配合,少走一些弯路。
一句话,不要轻易用业余挑战专业,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久病很少能病成良医的,但是久病成心病的倒是遍地都是。
想看更多文章,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