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都跑哪去了?
#小时候
记录行医点点滴滴,看病、读书、思考、写文章,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不网诊不咨询不科普不商务合作……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务实求真,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许多人对过年少了期待,大家一致感叹没有年味了,那么到底年味跑哪去了?
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小时候对过年的期待,更多的是对吃穿玩的期待,过年就意味着吃上肉,过年就意味着吃上饺子,过年就意味着放鞭炮玩,过年就意味着可能会添置一件新衣服。直到上初中,我身上穿的几乎都是别人穿过的旧衣服,连衬衣都是,是城里亲戚的亲戚给的,而有的小伙伴,连破衣服也没得捡,所以期待过新年。
现在人情也淡了,过去的春节走亲访友,亲戚之间的感情相对要深,不论是姑舅姨妈,还是远一些的表亲,大家都走动,礼物虽然就是两包桃酥两瓶白酒,饭菜虽然就是豆芽蘑菇,但是喝酒吃饭时聊一聊,特别温馨。现在,许多的亲戚不愿意走动,而对领导与大客户却格外上心,过年是表达交际的重要机会。
前两年老家有兄弟几个分开走亲戚,都愿意去舅家,因为他们舅家有做官的也有做大生意的,都不愿意走姑家,因为姑家特别穷。虽然血缘关系一样,但待遇不一样,人心不一样了,亲情比原来更淡了。
?
过年也少了仪式感,少了对天地和祖先的敬畏。小时候,每逢大年三十下午,村上几乎所有的年青人,以家族为单位,一定是步行到各自的祖坟地去请祖宗回家过年,放上一挂鞭炮,点上一炷香,然后虔诚地跪在坟前磕头。现在,虽是去请祖宗,倒不如说是去为了活人的脸面炫耀,相互攀比谁家鞭炮放的多,谁家鞭炮放的响,唯独人们少了对祖先的那份敬畏与真挚。
而城市里面,连鞭炮声也没有了,缺少的听觉上的刺激,年味至少淡了80%!
小时候,过年时做出的每一种吃的,首先是要端到院子里供奉老天爷爷,蒸出的馒头、豆包、菜包、枣卷、黏窝窝,炸出的丸子,煮出的猪肉,下出的第一碗水饺,都要先供奉老天爷爷,点上香。大年三十中午饭,九点多就吃,大年初一的早饭过了十二点就吃,午饭也是九点多就吃,据说吃的越早过的越好。
每逢大年三十晚上,我依然要把剪刀、菜刀用红纸包起来,包的严严实实,再给老天爷上香,不扫地,不向地面上泼水,不让我的孩子乱说话,尤其是问各种问题,这都是有讲究的,关系到一年的运气。
后疫情时代,年味将会更淡。本来即要倒塌的传统年味,有了疫情的契机,也许将会离我们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