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身体容易疲惫就一定是气虚吗?

身体容易疲惫就一定是气虚吗?

在门诊上经常有人问我,我平时经常比较懒,不爱活动,睡醒之后也感到疲惫,是不是气虚,可以吃点人参或西洋参吗?

现在有个新疾病,叫做“疲劳综合征”,身体各项化验检查没有异常,但就是感觉身体乏力,心情不畅,不爱活动,不耐劳累……全身不舒适,在年青上班族中很常见。

从中国医学历史的规律来看,每一次医学发展突破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疾病谱有关,东汉末年伤寒流行,于是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元时期,战乱频繁,人们流离失所,饮食不节,中土困衰,于是有李东垣《脾胃论》。清朝中叶,温病流行,于是有叶天士《温热论》及薛生白《湿热篇》。

叶天士言: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多。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凉,恐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与之相抟。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补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由于湿邪具有重浊的病理特点,所以我见到的很多“疲劳综合征”患者从病因的角度来分析,湿邪多见,而不是气虚。像青岛沿海,夏季潮湿,湿邪伤人多见,但内陆地区湿邪伤人照样常见,其原因见于前文湿气重到底是从哪来的?。

这种疲惫,多见于男性,一般用去湿的套路效果明显。但是很遗憾,目前没有合适的去湿中成药,尤其是湿邪和其他各种病因相兼,影响的脏腑经络病位不同,干扰不同的生理代谢环节不同,最后也产生不同的病理结果,这些要做针对性处理,需要辨证论治,绝不是一碗红豆薏米粥能解决的。

有些年青女性可能要疑问,我不喝酒啊,也不吃生冷,也爱运动,应该没有湿邪呀,怎么也乏力,这应该属于气虚吧?其实,也不是气虚,而是血虚。

《素问五脏生成篇》言: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肝者,罢极之本。罢通疲惫之“疲”。

现代女性上班族,尤其是知识分子,面对生活、工作、社会各种压力,操劳过度,思考不停,暗耗心血,造成心肝血亏,血少不能归于肝,容易疲惫。再加上,女性每月行经,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所以这种疲惫常伴有睡眠不佳、多梦、脱发、记忆力差、容易心慌、易怒、虚烦、敏感多疑……这种情况要补肝血,而不是用上一派补气药物,用上很容易腹胀烦躁,乏力不减。

至于拔罐,更不合适,明明是血亏,却被某些养生机构忽悠成湿气或者体内有毒素,花高价钱拔了罐,结果造成多汗、慢性咳嗽、容易感冒……疲惫乏力没有拔好,反过头又来治疗这些新产生的症状,慎之!很多老百姓以为中医是民间的,门槛低,其实不然,中医行医和西医一样,都是要上大学,考证书的,是有门槛的。

交流中医
长按关注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