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说说服用中药后的“暝眩反应”

说说服用中药后的“暝眩反应”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瞑眩”(ming xuan)原指昏糊眩晕之意,语出《尚书?说命》“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其意是指病人服药后,若不产生昏糊眩晕的反应,则药物对顽证痼疾就很难奏效。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乌头桂枝汤条文下就有“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的记载,这就是服用中药后的暝眩反应。中医认为,出现这种暝眩反应是顽固疾病快速好转的征兆。

广义的暝眩反应不仅仅指服药后的眩晕迷糊,无论人体出现任何不适反应,只要是反应过后疾病能快速缓解或者痊愈,都可以称之为暝眩反应。比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烦躁、咳嗽上痰……只要能带来疾病快速缓解的结果,这些症状反应都可以称之为广义暝眩反应。

瞑眩反应是机体自我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表现,这种反应是暂时性的,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发生,因人而异。其发生的症状、持续时间、激烈程度完全依个人体质和病症的不同。一旦出现这种反应者不要过分担心,它与副作用不同,经过短时间之后就会自然减轻和消失,并且暝眩反应过后疗效会格外的好,甚至快速痊愈。

瞑眩反应是医生与患者都应该追求的东西,但不能强求,与患者体质与敏感度有很大关系。有些患者小剂量就会出现暝眩反应,而有些患者无论如何再加大剂量也难以出现暝眩反应。不能为了追求暝眩反应而盲目地无限制地加大剂量,这样很容易出现副作用。

暝眩反应是纯中医的概念,而药物副作用是现代药理学的概念,两者不属于同一个学术体系,文化的背景不同。暝眩反应与毒副作用不是一回事,不是对等的关系,有很大的区别。

瞑眩反应是一种正常的好转反应,而副作用是产品的毒副作用。瞑眩反应一般情况和患者的体质、病情有直接的关系;而副作用则不同,任何人使用后都会出现同样的反应。瞑眩反应一般情况由重到轻,反应的程度可随着疾病的减轻而逐渐消失,而副作用则是由轻到重。体质好的人瞑眩反应一般不太明显,而副作用则不然,无论体质的好坏使用后都会出现毒副作用。

但是,说真的,即便是临证经验丰富的中医也很难把药物暝眩反应与副作用完全分清楚,只能是看到最终的疗效后才能100%去肯定。有一次我鼻窦炎发作,头疼剧烈,伴有鼻塞、大量黄鼻涕、恶心烦躁等。给自己开了三副药,当晚睡前一次性喝下一副,然后入睡。没想到半夜剧烈咳嗽而醒,咯吐大量痰液,撕心裂肺地咳嗽,甚至有一种胸闷濒死的感觉。要不是因为自己开的药,肯定不会这么淡定,黎明时分,痰量减少,随之鼻窦炎那些症状很快全部消失。

还有一位发低烧好多年的患者,服了半副药后开始咳嗽咯痰,心慌头晕加恶心,折腾一下午,到了傍晚发现体温竟然正常了,第二天头晕恶心也慢慢消失了。还有许多哮喘的患者,如果服药后出现发热,疗效会特别好,尤其是儿童。我接触过好多这样的儿童,哮喘或者咳嗽变异性哮喘,开了三副药,没吃完就开始发热,家长很是担心,因为我经常遇到,心里有底,告诉家长密切观察,这些孩子往往发烧后习惯性咳嗽或哮喘完全消失,好几年都没再出现反复。

暝眩反应我经常会遇到,有些患者经过解释能理解,而大多数患者无法理解,并且是否是暝眩反应的判定也不太容易。所以为了避免被误解或引起纠纷,原本是过去许多医生和患者苦苦追求的暝眩反应,现代有些中医避之唯恐不及,尤其是面对一些焦虑的患儿家长,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缺少这方面的权威论述与法律文件。

有些时候,服用中药后出现点反应不一定是坏事,但关键是如何判定,这里面还有中西医学理论认识冲突的问题。比如最近有一位美国患者,因为原来是我一位老患者,比较熟悉,所以这次是网诊。患者服药后四肢出现了一些红疹,如果按照现代医学理论,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过敏。但是,根据我对患者的了解,很有可能属于暝眩反应,果不其然,药后症状减轻明显。

真心希望,相关行政部门出台有关暝眩反应的文件,让医生放开手脚,有英雄肝胆,否则只能逼着医生看人下菜碟。遇到不熟悉又不信任自己的患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多数都是祈求千万别出现暝眩反应,一旦出现说不清道不明,蒙受误解,不值当。古人盼望暝眩,今人恐惧暝眩,时代变了。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