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外不是青年中医的天堂!
#中医杂谈#中医与人生#中医与社会
记录行医点点滴滴,看病、读书、思考、写文章,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不网诊不咨询不科普不商务合作……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务实求真,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许多的中医院校学子想当然地以为体制外是中医的天堂。这种想法是有些片面的,体制其实不是中医的天堂,尤其是青年中医。
给大家解说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在青岛与一些医馆或诊所的老板聊天,他们花大钱请一些医院的中医专家,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将近退休,都是在医院门诊门庭若市的名老中医,光头衔荣誉就可以写上半个宣传栏。刚开始在民营诊所坐诊,患者很多,需要限号预约,需要诊费,过一段时间病号就少了,也就不限号了,再过一段时间患者更少了,也不用挂号了,再过一段时间,专家就不来了。
混了一辈子的中医专家尚且如此,你就知道体制外这碗饭是不好端的。也许我们只看到那些屈指可数的,在体制外混得风生水起的青年中医,但毕竟是极少数,多数是没这么幸运,也很少有人去关注。而且,退一步来讲,把这种体制外所谓混得好的放到体制内,给他一个好的平台,混得会更好,更能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不知好上多少倍,简直是飞龙遇到雷雨而上天的感觉。
朱之文的嗓音是很好听的,有天赋,但是他在乡间和工地几十年也没唱火,但是在电视台唱了两分钟就火遍全国,这就是平台的力量,你无法否认。自媒体网络时代,也许有的人还寄希望于自媒体做平台,其实这种想法特别天真。患者看病不是娱乐节目,很严肃的事情,极少的人真正相信自媒体,看病是一看平台,二看介绍口碑,看自媒体引来的患者,所占比例极其小,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这里面也是以中医爱好者居多,不为求方,多数是打着看病的幌子来“偷艺”。
有的青年中医同行,幻想着故意把方子开的很小,借此以吸引讨好患者,快速建立患者群体,这样的想法在体制内可以,确实很好使,在公家医院,年青大夫营业额低,没人当成大罪过。但在体制外民营诊所,这是硬伤,医生为了自己的名声,严重影响投资人利益,极少数的老板能容忍你,遇到这样的老板一定要珍惜。
大型中医院,或者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只要能进去,混上几十年,基本都是老专家教授,都是名医。而体制外,如果不写书讲课办培训班,光靠看病,哪怕患者再多,再有干货经验,依然不会有任何名誉头衔,不会有任何的名医称号。到老,除了自己手里那点实打实的临床经验,啥也没有,别人白漂不成,动不动还会给你扣上顽固保守的帽子,也是挺悲哀的,岂不知,除去这些经验,一无所有!
体制外中医,只要能立足,如果没啥理想抱负,像我一样,不迎合任何人,哪怕是患者与老板,养家糊口也是没问题的,就像当年的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也是可以的。但是若是有点功名利禄的想法,无论是继续落草,还是去接受招安,大抵都会是悲剧……
虽说对体制外青年中医而言,口碑重要,但让所有患者都有效,这不可能,让所有患者都满意,这更不可能,要看整体的口碑,即便是名医,有人说好,也肯定会有人说不好。
更多文章,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