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看病速度快,必须用功学把脉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许多中医看病的速度快,都得益于对脉学的熟练程度,这样的例子很多。脉学,又称把脉、号脉、平脉,几乎是中医的标志。有些人对我一小时看15位患者表示不相信,事实上这全部得益于对传统脉学的研究,下了很大一番苦功夫,实践的越多,手一搭脉,中医主要病机就会暴露出来,有许多人看的比我还快,大概也是如此。
受各种宣传和电影电视的影响,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把脉几乎就等同于中医。而实际上,西医也是把脉的,只不过西医只注重脉搏的跳动次数,也就是脉率,其它关注的较少。不同的人,真实的脉搏不光存在跳动快慢的差异,还有脉管位置(高下)的差异,还有脉管宽度的差异,还有脉管紧张度的差异,还有血液脉冲的形状以及力道等等许多方面,而这些方面西医几乎很少去研究关注。而中医对这些很重视,并且结合临床案例研究运用了几千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这里面有一个误区,许多患者都认为中医把脉就是为了说对或者猜对患者身体不舒服的症状,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虽然,通过把脉说出一大堆症状,很容易建立起医患信任,这是普通人正常心理。但自古以来,中医把脉的真正目的在于探求疾病的本质,而不是溜于表象或者去镇住患者。比如一个头疼的患者来就诊,古人通过把脉深入探求疾病本质,比如脉象弦滑数,一般就会考虑肝经风痰上扰,比如脉象细弱,一般就会考虑气血亏虚,如此一来,相应的治法与方药就会一目了然。
所以,如果要想提高看病的速度,必须要重视脉诊,熟练脉诊,能够快速从中医的层面判断出疾病的寒热虚实。而且,脉象所揭示的疾病信息是最客观的,比问诊更为客观。由于受患者文化层次、语言差异、情绪心理、表达能力等各种影响,尤其是具有焦虑倾向的患者,全身没有舒服的地方,到处不舒服,所以许多患者对自己病情的描述不如脉象更为客观。
传统脉学所揭示的都是中医的术语与概念,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比如滑脉通常代表有痰,那就化痰,涩脉通常代表瘀血,那就活血化瘀。张仲景无论再神,把完脉也不会说你血糖多少、血压多少、尿酸多高……因为那个时代根本没有这些现代医学的概念。现代人通过对微观脉搏的研究,专门有人研究通过把脉,获取现代医学的概念信息,比如胃炎、肿瘤、炎症、斑块之类,也确实有一些人研究的很准,让人佩服。
但是,虽然普通患者很信任这样的“神医”,但这并不代表疗效就好,这是两个概念。打个比方,不代表不尊重这一领域的专家,比如核磁共振、CT、B超机器看的比谁都准,但是不会开药看病,一个道理。有些患者对我说,曾经花几千的挂号费找这类专家把脉看病,说的症状很准,说的查体结果比如血糖血脂之类也很准,就是吃了他开的药无效。这不是个案,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了,内行人都心知肚明。所以如果你看中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神秘感,或者想要把脉代替抽血化验查体,建议找这类中医专家就诊,确实有这种高手。但是你若想踏踏实实看病,想要减轻身体病痛,最好找传统中医。
古人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多诊识脉,屡用达药。与脉学而言,实践是最为关键的,所以初学者一定不要放弃或者错过任何把脉的机会,没事给自己把脉,尤其是生病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给周周人把把脉,再对应其疾病,慢慢研究。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在药店坐诊,说是坐诊,其实就是免费给人家买药的聊天把脉,结合网诊与问诊,琢磨其对应关系,掌握了一手的实践资料,很有价值。
不过说实话,通过脉象能测出患者病机,比如弦脉,有可能是肝气郁结,也有可能是水饮,如果结合望诊,初步判断其为肝气郁结,再推测出来症状,也能“唬住”患者,比如问是否有容易生气、喜欢叹气、肚子胀、口苦这一系列肝郁表现。不过,刚出道的青年中医这么做无可厚非,能取得患者信任。但是如果医者心怀顺其自然的心态,不考虑人情世故,直奔主题根据脉象所揭示的病机处方用药,直奔疗效,也是一种境界。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人擅长望诊,也有的人擅长问诊,不通过脉诊也能揭示出患者病机来,这样的高手也很多,比如有些人不把脉,直接开药或者网上开药就有效。但是,于我自己而言,还是觉的脉象更客观更靠谱,把脉后心里更有底气,所以拒绝网诊,尤其是新患者或者没有印象的老患者,我离开脉象很容易判断失误。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把脉还是书写中药处方,都需要特别专注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尽善尽美。所以千万不要在中医把脉或处方时随意打断或咨询,尤其是其他患者直接进诊室咨询琐事,很不礼貌。即便当前就诊患者坐在诊桌前,随意打断插话,咨询病情以外的琐事,带着各种负面情绪,甚至询问别人病情,都很容易打断医生思路,难有灵感。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