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病有时是需要灵感的!
#中医杂谈#医患沟通#中医与文化#中医与哲学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务实求真,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学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这种差别不仅是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而更多的是在指导理论上。现代医学的各种理论,来源于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可以重复,可以证伪,而传统的中医学理论更像是一种哲学智慧,比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等。
当然,我们现代中医受现代科学的影响,也是在不断地有意无意地改造着自己的理论体系,不可否认的是有些理论观点虽然与现代医学理论有交汇点,但是更多的理论,两者是很难完全相互解释的。
与科学相比,哲学更加重视灵感与体悟,所以许多人都强调学习中医要有悟性,原因可能在于此。许多刚踏入临床的青年中医,经常面对这样的困惑,学习了教材,看了一些前辈的经验集或古籍,甚至花钱拜师参加学习班,但是为什么书上写的特效,而自己经常一用就无效呢?
作为一名摸爬滚打的的一线中医,我感觉到中医处方有时靠灵感,这不是假话,也不是玄虚。中医看病与西医不同,西医有一个公认的重复又强的套路,照着这个套路来,就能复制。比如治疗某一类型高血压,北京教授用缬沙坦有效,村医用上也会有效,而中医对大夫的要求就很高。如果一成不变地去执行某一套路,这种有效率是很低的,无论是哪个学派的套路,哪怕是用经方,总有许多不能重复有效的。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个变,意味着灵活,意味着转变思路,也意味着不按常规套路出牌,靠的不是推理,也不是经验,而是一种灵感。
曾经有一个患者来看阳痿,这个患者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是一派寒象,舌质淡,舌苔薄白水滑,脉沉无力。之前找过许多中医调理过,患者说药费很贵,根据这个征象,肯定是一派补肾温阳的补药,肯定要贵。开始我也是按照常规理论进行处方用药,很明显这是肾阳亏,但是打了两个回合,舌象脉象纹丝不动,于是我瞬间灵机一动,反其道而行之,开了一张苦寒泻火的方子,但是复诊患者说效果很好,并且舌脉都有好转。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特灵感,大多数是因为之前的潜藏记忆或思考,或者遇到过此类病人,或者看到过相关书籍,虽然没有记住,但是形成潜藏记忆,封存在脑海,一旦遇到相似场景,便会喷涌而出。当某一天看书再看到当初的潜藏记忆,会有一种再度重相逢的美妙之感,非常让人陶醉的体验,大体类似于在一座陌生的城市街道酒馆,突然遇到自己的初恋一样。
我接诊的患者多数都是疑难杂症,都是别人常规套路无效的患者,我看书比较多,也比较杂,所以有自己独特的行医风格,不是简单的某种中医理论套路重复。我是把每一个患者,无论是初诊还是复诊,都是当成一个课题来琢磨研究,大脑像一台电脑,快速搜索与当下这个患者相关的所有文档记忆,包括潜藏的记忆,所以很累很累,昨天下午看完一百多个患者,下班时都九点多了,晚上做梦都在翻书,睡了一觉感觉也没恢复过来体力。
看病最需要安静,处方最需要心静。
想看更多文章,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