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中医治病取效的三个最关键环节!

中医治病取效的三个最关键环节!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古人常说治病如打仗,用药如用兵。如果把中医中药治病比喻成一场战争的话,那么中药就相当于是兵器。兵器的质量关乎胜败,如果战略战术得当,士兵又很勇敢,但兵器如果是纸糊的一碰就折,那么照样会吃败仗。所以中药药品保证质量是取效的基础,现在许多人感慨中医疗效不如以前,这里面有许多得因素,药品质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并且药品质量是社会的问题,是大环境的问题。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是自己无能为力去改变的现状。学艺不精,可以卧薪尝胆拼命去学,但是药品质量问题有时候真的是望洋兴叹。

前几天看到一段视频,为了争抢采收野生酸枣仁,被采来的酸枣还都是青色的,里面的果仁根本还没长好,能有疗效吗?但是,因为是野生,你不采别人采,等酸枣成熟了,也早就被人抢光了。所以在利益的驱使下,这种药材虽然是野生,但是质量根本不行,药效肯定大受影响。在当今这个时代,冠以野生字样的不一定就好,说白了这还不如种植的呢,最起码可以保证它们发育成熟。一群七八岁的娃娃兵上前线打鬼子,这与羊入狼群何异?还有,中药自古以来就有造假,不是现代奸商的专利。有一位来自某药都的患者对我们说,在老家豆秸麦秆都用来做中药,令人触目惊心。所以,只要保证药品是真的,按时采收就心满意足了,夫复何求?

第二个环节就是医生治疗思路正确,用药恰当。治病,无论中医西医首先都要研究疾病,找准病根和发病原因,相当于找准敌人的位置。连敌人都不知在哪,还打什么仗啊。治病,不是拿着《伤寒论》上的方子去套,而是首先分析疾病,先诊断,再确定治法,然后再处方选药。多年前,有一位患者后背疼痛多年,加重两月,之前看过几个中医,有说是太阳病,有说是少阴病,有说是湿气重。我接诊后,发现患者很可能就是胸椎侧弯错位,让其拍片子,果不其然,就是侧弯。我没有复位,就是采用最保守安全的针灸治疗,配合锻炼,连药都没吃,最后不仅疼痛消失,胸椎侧弯也纠正了。

有时思路正确但是处方选药不精当,或者剂量不到位也没效,这就像打仗一样,找准敌人位置,确定了战术战略,但是如果选人用人不当,照样也无效,就像马谡失街亭一样。比如治疗思路都是健脾,但是选用的具体药物不一样,疗效也会有差别。有时候方药精当,但如果剂量不到位,也会无效。自明清以来,尤其南方许多医家都主张用太过小剂量平和药物,有利也有弊,不少医家指责这是敷衍。

但是医生都怕引来麻烦,不敢去冒险,甚至害怕病人服药后身体反应太大然后丧失对医生信任不再来就诊,所以都把剂量压的很小很小,这样也不好。跟患者说明该用啥药用啥药,该用多大剂量就用多大剂量,以现实客观疾病为依据,不能因剂量太小光想着明哲保身而把病情耽误,至于患者能否理解,一切随缘。再说,药物副反应和不对证根本就不是一会事,许多中药都会出现胃肠反应,尤其一些胃肠敏感患者,出现点恶心腹泻很正常,有些人错误地以为这是不对证的表现,压根不是这么回事。这和吃有些西药降压药出现咽痒咳嗽或者下肢水肿一个道理,正常副作用而已。

第三个环节就是正确的药物煎煮服用方法,还有各种忌口和调护等。同一种药物,煎煮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的功效,比如薄荷这味药,后下可以解表清热,但是如果治疗某些其它疾病,就不能后下,后下疗效反而不好,因为每一种天然药物成分都非常复杂。有些煎药锅具虽然是自动的,方便省事,但是太坑人,有效成分煎出的少,但是树脂,色素煎出来太多,这些物质人们认为有肾毒性。我还没毕业时就发现这个问题了,遇到好几位吃中药的,就是使用这种锅具导致肾毒性。不是中药有毒,我看了他们吃的方子都很平和,只不过是锅具与煎煮方法错误,导致如此严重后果,不便再多说,得罪商家。找我看病的,墙壁张贴煎药方法与锅具选择写的很明白,听不听由他。

还有忌口,本身就属于治疗的一部分,过去条件差,冬季三餐就是咸菜白菜,也强调忌口,但是不如现在严格,因为现在条件好了,想吃啥有啥,忌口变得越来越困难了。许多患者都认为治病是医生的事,与自己无关,其实不然,自己才是主体,要注意忌口调护,还要细心体会服药后的反应,复诊告知医生,掌握疾病动态,便于及时调整药物。

总之中医治病,有关中药、医生与患者,三个因素都很关键,缺一不可,一招不慎全盘皆输。

在豆音搜索“中医赵岩”,看一些中药、治病小方法视频,可以关注。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