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师谈切脉的修养和锻炼
切脉的修养和锻炼
切脉要达到“心手相应,人我相合”,必须要对自己有一定的锻炼和修养。提出三点方法:
(1)认真跟师传承学习
这个我的体会更深。如果不是跟着老师去体会脉,体会各种病情的脉,根本没有办法去体会各种脉象。虽然老师讲得很简单,比如胃上有什么问题,我一摸,这脉象是什么样的,老师这样说是什么原因。这些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病人说了自己的病,老师特别在哪个地方下工夫诊断,这都是你要去注意的。为什么老师对这个问题特别注重,特别要诊断得仔细,问得仔细,切脉也仔细,为什么?这是一代代经验积累,传给我们的就是这些。这些在文字上是不可能有表达的,只有在跟师学中慢慢浸润体会。是把理论、思想和实践结合起来一代代传承的,是一代代积累的,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表述清楚的。所以,只有在跟师实践中学才能学得到,才能悟得到。我们有些人对这方面很用心,有些人就不一定认为重要,认为那个脉可摸可不摸,但无论你们怎么想,我都是很细致用心地讲解的,我希望你们把这个关度过,掌握这个难点,不要花那么长时间,我是花了十五年,你们不要花十五年,用个一两年、两三年就够了。至于一两年过得了关不,就看个人了,过不了关,你自己继续再去过,反正这一关必须过!
(2)认真持之以恒在实践中训练和锻炼(锻炼的要点有四)
①切诊的部位要准。这个也不知道讲了多少次了,有的人就不准,左尺那三个部位,肾脉一定要至骨,至骨到什么程度,你们自己去体会,我只能说至骨,稍微一松,就把膀胱脉当成肾脉了。至骨后来断定,各人的病情不一样,都要下工夫。
②指法要正确。轻取沉取到什么程度,病人高矮胖瘦不同,都要适度调整。一般说,人高瘦的,指位就要稍微松一些,人矮胖的,指位就要稍微紧一些;人瘦的,指力稍轻些,人胖的,指力稍重些。如何才合适,达到适宜,都要自己去体会。
不下工夫就很可能切脉不准。特别是有肉的人,你认为他的脉很沉弱,瘦人的脉要洪大,认为这样疾病就不得了了,还是取决于指法的正确与否,才能正确断定其脉如何。
③各种脉象要纯熟。常遇到的脉、滞、紧、长短、强弱、浮沉、大小、劲、芤等,这些都要在实践中不断熟悉,熟悉到一接触脉就心里明了,脑袋里就反映出来哪一步有什么问题。不要去背口诀,什么紧了是寒了,滞是湿啦,不要通过背才归纳到这个上面来,要很熟悉,洪大脉出现了代表什么。要在实践中达到知形、知性、知变,要知道脉的形状和它的性质及变化。
④要熟悉和善于把握正常脉的标准。整体的正常脉是缓而有力有神。这就是健康脉。如果脉沉取六脉(双手)都达到了缓力神。这才是健康,太和之气就充满全身。我们说的太和之气充满全身。也就是六脉整体缓力神。五脏脉都要以缓为佳,再加上各脏的本脉。比如、肝脉弦而有力,要缓;心脉洪勾有力,要缓;脾胃脉缓而有力:肺脉毛而有力,要缓:肾脉沉而有力,要缓。都要缓力神,哪一脏脉有缓象,哪一脏就没有问题。没有缓象,有其他的脉象,就有问题,就要判断问题在哪里。要熟悉把握这些五脏脉,都要用正常的脉象来衡量。这就要练习了。要加强熟悉,才能达到以脉为主,不然,以脉为主也是空话。
(3)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修养提高(自身怎样修养提高讲二条)
切诊不仅仅是技巧,而是很高深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所谓“心手相应,人我相合”,这本身就是综合素质。除了代代相传而外。我们如何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综合素质,讲两点。
①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学习前辈人所传下来的医德医风医理医术。比如郑钦安说了“滋阴降火,杀人无算,医门大憾”,有些人就觉得过激了,你们怎么认识这个?我认为这表达了郑钦安为人民健康利益着眼的崇高医德,表达了不盲从前人错误,不畏惧世俗的指责,坚定自己辨别阴阳的信念。前人都用滋阴,都是有名的人,比如张景岳,出了很多书,也很有贡献,但是在滋阴方面有很多的混淆,他提出了“阳为主”,观念上是这样,但是他用药却不对。郑钦安在书专门指出来了。郑钦安这不畏世俗的指责,也不盲从前人,这是很了不起的,坚定地提出辨别阴阳,不乱用药。
这句话还表达了郑钦安严谨的治学,深刻地认识中医学历史的真伪。他指出了用生地、熟地、附片、六味地黄丸,他指出把附片加上去不对,现在大家都很盲从,甚至有很多教授都还在中央电视台上讲,现在也不讲了,很可能意识到这个不对了,就不提了。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可能说这几句话。郑钦安书上说的“此语一出、误世……”误了后代几百年,上千年。我们学习前人,就要学习这种精神。
卢铸之太老师提出了"医学要养性,养性就要至慎”。慎以畏为本。畏,不是畏惧,而是严格、严谨地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锻炼,一丝不苟,一步不乱,一步不错。要以这样的慎畏修养自己的心,去锻炼自己。卢铸之太老师讲这个慎,讲了一段话:慎以畏为本。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殖不增:子畏则孝,父畏则慈,臣畏则勋立,君畏则乱治。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自爱于身。不循于人。现在的干部,都没有畏字,不要说立功勋了,反而要乱来,损害人民。一个国家的领导,没有畏,国家都乱了,现在很多国家都乱了。这个畏的含义很深。畏什么?畏人民。很多臣却不畏人民,他畏的是自己的利益得不到,就乱来。
与我们直接有关系的: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自爱于身,不循于人。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修养。道,客观的规律。我们自己是否遵守客观规律就是畏。天,指宇宙自然界。一切运动变化。物,万事万物,都在互相联系。中国用五行概括了世间的万事万物,也概括人身内脏的联系,这都是物。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就是认识物。人,既包括人民大众,也包括我们祖先前辈,也包括我们同辈人,也包括我们的子子孙孙。我们在座的。都在人的范畴。总称为人,就是人类一代代流传,人类不断地繁衍,这种规律都应当从道、天、物、人、自己这个内涵来理解。对这些,应当是以慎畏之心对待。你认识得深刻,对待得正确,你自身的修养和锻炼就高。所以,畏,要自爱于身,不循于人。每个人都应该在道、天、物、人这个生活中,严肃地自爱于身,不循于人。
从医学上说,也有很多不伦不类的东西,阴阳不辨,明明是阳虚,偏要认为是阴虚。就这个阴阳不辨来说,就是没有慎畏之心,不懂得道、天、物、人、自身这个规律的变化,所以不能慎畏对待,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必然就会执严肃态度对待诊病的阴阳,严肃用药。很多人是处于盲目状态,盲目就大胆,大胆就不顾及他人的利益。
一定要把这些道理懂得,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修养,因而,你就会认认真真去对待四诊、切脉。卢铸之太老师最后有一句话:凡欲身无病,必先正其心。正其心才能畏道,慎畏才能修养出来。我们在诊断的时候切诊为主,切诊要过关,这个关不单是技巧的关,主要的是自身修养的关。
②厚积薄发。我们在诊断中整整有十几分钟,那十几分钟就要把你所有的修养和技术都发挥出来,所以要厚积。厚积就是各种学问都要有,不然你的诊断、立法、遣药都没有基础。只有厚积,积累了很多知识,聚沙成塔,你才能在用的时候用那一点。没有厚积的人,很可能就是卢老师说的那种庸医。他文章曾说“知津识路者甚少”,就是厚积的人太少,真正有学问有知识的人太少,所以,我们要厚积。中医现在提的“医儒相通”“医道相通”,医儒相通就是厚积的学问,要像儒家那样,古代称中医为儒医,即有学问的医。所谓儒道就是儒家哲学。哲学要很精通,在中国,儒道之学都要很深厚,才是厚积。现代呢,还要懂得现代科学,所以现代中医还要进一步跟现代科学相结合,这要求就更深一步了,很多问题只是提出来,还没有解决。但是有一条要注意,就是厚积,各人尽自己的力量把学识更广博一些。
以脉为主就讲这些,最后一句:重在正气、肾气。这就讲得很多了。“四诊慎细,切脉为主,重在审查正气肾气”这三条诊断原则,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