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穴位知识 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之大都穴

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之大都穴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后,即第一跖骨基粗隆(太白穴、公孙穴),向上经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继续向上循行至膝骨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的支脉:从胃部分出来,向上通过膈肌,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分布于胸胁。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腹胀,泄泻,便秘,胃痛,肠鸣,月经不调,遗精,小便不利,癫狂,湿疹,瘾疹,下肢痿痹,足踝痛等证。

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
大都(荥穴)

【出处】《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

【定位】足大趾内侧,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1、腹胀、胃痛、呕吐、腹泻、便秘等脾胃病证;
2、热病,无汗。

【应用】

大都穴有散发脾热、泄热止痛,健脾和中、理气化湿的功效。主治腹胀、呕吐、胃痛、泄泻、便秘、手足逆冷、热病无汗等。

大都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胀。
大都穴配阴陵泉穴、商丘穴,有健脾利湿的作用,治脾虚腹泻。
大都穴配经渠穴,有解热发汗的作用,治热病汗不出。
大都穴配鱼际穴、太渊穴、大都穴、太白穴,治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文献】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心痛腹胀,心尤痛甚,此胃心痛也,大都主之,并取隐白,腹满,善呕,烦闷,此皆主之。疟不知所苦,大都主之。风逆,暴四肢肿,湿则唏然寒,饥则烦心,饱则眩,大都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热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

《针灸大成》:主热病汗不出,不得卧,身重骨疼,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绕踝风,胃心痛,腹胀,胸满,心蚘痛,小儿客忤。

《备急千金要方》:后闭不通;目眩;目系急,目上插。

《肘后备急方》:主卒霍乱,下利不止。

《医宗金鉴》:大都主治温热病,汗不出。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封面|八岁

编辑|云少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