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解读系列之千变万化的麻杏石甘汤
上周介绍的小青龙汤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消化,是不是对经方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没有的话也没关系,中医知识在于不断地积累,相信大家只要坚持学习,就会有水滴石穿的一天。上周咱们了解了“寒”,那这周是不是应该学学“热”了?说“热”也不完全准确,应该叫“寒包火”,那具体是怎么回事儿,还是先看看医案吧!
这个医案是刘渡舟老先生的一个医案:张某某,男,18岁。此人患喘证来就诊,且病情比较严重,已有五六日之久,刘老询问其病因,是缘于与同学游公园失足落水,后来被救上岸时一身衣服尽湿,便把衣服挂于树上晾干,当时正值深秋,金风送冷,因而感寒。请医生诊治,曾给患者用发汗之药,外感虽解,但却变为喘息,撷肚耸肩,病情变得更加剧烈。后来,患者父亲请中医高手,服一方为生石膏、杏仁、鲜枇杷叶、甜葶苈子等清肺利气平喘之药,但效果不佳。经人介绍之后,便来到刘老这里了。刘老切其脉滑数,舌苔薄黄,就说:“肺热作喘,用生石膏清热凉肺,本为正治之法,然不用麻黄之治喘以解肺系之急,则石膏弗所能止。”乃于原方加麻黄4克,服1剂喘减,又服一剂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大家这可就好奇了,就算是刘渡舟老先生,加一味麻黄就能治病,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没错,还真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因为上面那个方子加了一味麻黄,便成了经方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是解表剂,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适合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的患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也包括我们平时说的“寒包火”的状态。
这么说的话,大家可能没有什么深刻印象,还是看看这两句话吧:“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下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这两句是《伤寒论》的原句,关于桂枝汤,咱们先不管,但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麻杏石甘汤的主要治疗方向就是“汗出而喘”和“无大热”,应该怎么理解呢?适应麻杏石甘汤证的人,大多是外邪入里,肺气郁闭产生了一些内热,同时兼有一些表证外寒。所以说患者大多数会有汗,这是因为这个“汗出”,是肺经气分里热较重,里热蒸腾津液外出,不是营卫不和,表虚不固的汗出,所以不要看见汗就想着用桂枝汤。
还会喘是因为肺部壅闭,至于无大热则是因为汗,里热外泄,所以无大热。此汤能治疗此等病证,在原方的含义中就是通过麻黄将肺气打开之后,然后用石膏来清里热的,分工明确,且效果极佳。不过,大多数后世医家认为麻黄是用来解外寒的,这两种思路都是可以的。
知道了上面的知识点,您大概就能理解刘老先生的按语了:
“肺喘一证,从外邪论有寒、热之分;从内因言则有虚、实之不同。本案为肺热作喘,以表证已解,舌苔薄黄,脉象滑数而为验也。本当用麻杏甘膏汤清热宣肺以止喘,可借前医不识本方运用之真谛,一见热象,便弃去麻黄,只用石膏清肺热,不用麻黄宣肺气,肺系之急不得解,则气喘终不能愈。”
所以刘老在原方中补入麻黄一味,这是成全了张仲景之意,所以仅仅服两剂就痊愈了,这里足见张仲景配伍的奥妙。刘渡舟教授还认为,麻黄为治喘之良药,寒热咸宜,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则治寒喘;与石膏、桑皮配伍则治热喘;与杏仁、苡米相配则治湿喘。
千变万化
这个麻杏石甘汤除了能治疗上面这种情况以外,对于一些肾系疾病也是有很好的疗效的。
医案:男,40岁,患水肿已三个月。开始因感冒风寒,而咳嗽气喘,后出现小便减少,逐渐全身浮肿。至就诊时仍恶风,发热,口渴,尿少,难于转侧,胸满气急,汗多,经常湿透衣服。
此病先喘后肿,应当是肺出了毛病,应该开腠理,引水下行。于是用麻杏甘石汤给与服用,麻黄15克,杏仁15克.甘草6克,石膏24克,3剂。服药后汗出的更多了,但小便也变多。三服药完毕之后,患者已然痊愈。
这个医案中水肿是由外感而引发,先喘后肿,又小便不利而汗多。这时的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气化不利,体内的水没有出路,反而从汗孔逼出,且此水肿兼见“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所以用麻杏石甘汤宣通肺气是很有必要的。开发腠理,待肺腠一宣,则水道自通,而水自行,此“提壶揭盖”之法也。
其实对于肺和肾,很多人忽略了他们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和水两个方面。
▲呼吸方面:肺司呼吸,肾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然由肺所主,但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只有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才能经过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肺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动。所以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水液代谢方面: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肺与肾之间存在着标和本的关系。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水液只有经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才能使精微津液布散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中去,浊液下归于肾而输入膀胱。所以说,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所以由此看来,经典方剂的运用并不是单纯的生搬硬套,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
这里再拓展一下,给大家介绍一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小方子,名叫三拗汤。此汤具有镇咳、平喘、祛痰的作用,且这个方剂是有中成药的,名为三拗片,这是根据麻杏石甘汤加减而来的,把石膏去掉,只留三味药,麻黄、杏仁和甘草。虽然只是去了一味药,但是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我们平时用药的时候,麻黄要去掉根节,杏仁要剥掉尖皮,甘草必须得是炙甘草,这样药力才能最大化。
而三拗汤的这三味药却反其道而行之,麻黄根节留着,杏仁也不去皮,甘草生的时候就用了,乍一看像是懒人吃药、囫囵吞枣。
●实际上,张仲景认为麻黄是“发汗解表第一药”。但对于治疗风寒感冒来说,其发汗能力太过,所以就带上了根节,使其发中有收,不至于出太多的汗,伤到津液。
●杏仁乃是止咳平喘之药,以止咳平喘,宣发肺气为主,但是保留尖皮会使宣发之力稍减,既能让肺气通畅,又保证了精气不会逸散出去,可以说是为肺脏量身打造的制法。
●甘草生用是为了它清热解毒的能力,同时生用能加强协同能力,使这三味药能融合在一起,使一加一加一远远大于三。
您看,经方之所以能成为经方,并不只是因为名气大或者是药物组成复杂,而是在于变通。我们学习中医固然是好的,但脑筋也应该时不时的转一转,这样才能发现新世界,不是么?
— THE END —
相关文章回顾
♥经方解读系列之小青龙汤
更多相关文章请在内搜索
♥文章搜索指南
✿文章◎圆力
✿插画◎八岁
✿编辑◎圆力
的官方有如下四个,大家可以扫描二维码关注,除此之外皆属仿冒,请大家切勿上当!
本拥有之肖像权,如有未经允许,擅自使用者,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由北京市中喆(沈阳)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本号将对任何未经授权转载、乱作商用以及经警告拒不删帖等侵权行为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