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之膈俞_
温馨提示
_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_
十二经脉之足太阳膀胱经
经脉循行
足太阳膀胱经部分:起自目内眦睛明穴,循行攒竹穴、曲差、五处穴,上额交颠,入承光穴,循行通天穴,至此有别支交足少阳胆经。
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交于足少阳胆经。
其支者从通天穴入络于大杼穴,从大杼穴循行肩髆内风门穴,再循行肺俞穴,挟脊抵腰中厥阴俞穴,再循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络肾。从肾俞穴循行气海俞,从腰中下挟脊大肠俞,再循关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等穴,别行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等穴。
其支者从又复上肩膊内,从附分穴循行贯胛魄户穴,再循行挟脊内膏肓、神堂、噫嘻、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等穴,过髀枢秩边穴,再循髀外从后廉承扶、殷门、浮郄、委阳穴,下合腘中委中穴。从委中穴循行合阳穴,下贯臑内承筋穴,再循行承山穴、飞阳、附阳等穴。从附阳循行出外踝之后昆仑穴(经穴),再循行仆参、申脉、金门等穴。再行本经之京骨穴,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指外侧之至阴穴。
足太阳膀胱经行入跖骨末端之至阴穴后,即交于足少阴肾经。
《中医大辞典》:足太阳膀胱经自内眼角(睛明)起始,上向额部(神庭),在头顶与督脉相会(百会)。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直行的主干,从头顶入颅,联系脑,回出来从后项部左右分开向下,一支沿着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由此深入,沿脊柱两侧的肌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从腰部夹脊继续下行,通过臀部,进入膝腘窝中(委中)。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后项向下,自肩胛内缘,直至肩胛下面,夹着脊柱向下,经过髋关节,沿着大腿后面下行,在腘窝中与前支经脉会合。由此合而下行,通过腓肠肌内,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跖骨粗隆(京骨)到足小趾外侧末端(至阴)。脉气由此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主治概要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疾病:癫痫、头痛、项僵、腰背疼痛、眼病、股关节屈曲不利、弯膝时腿肚疼痛、痔疮、疟疾、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目黄、鼻中流涕或血等疾病。
_
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腧穴
膈俞(八会穴之血会)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背俞》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
贫血;
瘾疹,皮肤瘙痒;
潮热,盗汗;
血瘀诸证。
【应用】
膈俞穴有活血化瘀、宽胸利膈、理气宽胸、活血通脉的作用。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等。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等。
在膈俞、三焦俞、神阙穴、悬钟穴、阿是穴艾灸,可以辅助治疗症状较轻的静脉曲张。操作方法:找准穴位后,用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左右;在曲张明显的静脉处,艾灸时,要顺着曲张的静脉艾灸,20分钟。每日一次,艾灸10天可休息几日再继续艾灸。
在肺俞、胃俞、膈俞、肝俞叩刺拔罐,可以调理郁热或热盛导致的痘痘。操作方法:用碘伏在相应穴位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刺皮肤,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再用经过消毒处理的火罐或气罐进行吸拔,留罐5~10 分钟,拔罐出血量以约3~5毫升为宜。取下罐子后擦干血迹,刺血处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注意:放血后24 小时内伤口避免沾水,肺俞和胃俞是一组,肝俞和膈俞是一组,两组交替采用,3天操作1次,10次为一疗程(女性应避开经期)。
在肩井穴、膈俞、肝俞、足三里艾灸,可以调理乳腺增生、乳房胀痛。操作方法: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上述穴位,在距离皮肤适宜距离施灸,使患者局部皮肤有温热舒适感便可,每穴灸2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而下刮拭膈俞穴,力度微重,出痧为度,可驱风散热,治疗各种血症。
日常保健:膈俞的作用相当于中药里活血养血的当归,还兼有补血佳品阿胶的作用。经常按揉膈俞穴,不但能纠正贫血,治疗血虚导致的皮肤瘙痒,缓解阴血亏虚导致的潮热、盗汗,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人体保健不可多得的一个好穴位。
【文献】
《黄帝内经素问》:热病气穴,七椎下间主肾热。
《针灸甲乙经》:癫疾多言。
《针灸大成》:主吐食翻胃。
《鑫鉴》:更治一切失血症。
*穴位图画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真人穴位图由云少担任模特并拍摄制作,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封面|八岁
编辑|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