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搞成“中西医凑合”,你中枪了吗?

“中西医结合”搞成“中西医凑合”,你中枪了吗?

:我国医学界存在中医和西医两个医学体系,这正是我国的医学特色和优势。但中医不是万能的,西医也不是万能的,即使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在种种病魔面前仍显得软弱无力,甚至束手无策。中医西医都各有所长,有许多治疗的优势病种,如果两者能优势互补,人类和疾病做斗争的思路就会更开阔,治疗的手段和方法就会更丰富,临床的治疗效果就会更满意。前人为我们留下中医和西医的宝贵财富,要加以珍惜和运用,切不能相互抵制、相互诋毁。
中西医结合蕴含和保存着远古至近代的传统医学的精华,又融汇了现代科学的灿烂研究成果,两者的有机结合,临床疗效一定比单纯的中医或单纯的西医更好。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发明创造了许多源于中医又源于西医、高于中医又高于西医的治疗新方法和新药物,为人类的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屠呦呦研究员发明的抗疟新药青蒿索拯救了几百万人类生命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陈竺院士研究的砒霜制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突出而获得欧尼斯特博特勒奖,这些正是中西医结合取得的伟大成就。

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两者科学有机地融合,创造出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确确实实地提高疗效。
当前临床上中医和西医医生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地联合应用中药和西药,但并不都能做到科学结合,不少只是中西药的凑合。
目前存在三种中西医用药欠妥的现象:
一是中药凑西药。用了西药之后又开中药,如细菌感染,西医用抗生素,中医用清热解毒药;水肿病,西医用利尿药,中医用利水药。
二是中药西用。西医诊断后,按药理作用来应用中药,如炎症用清热解毒药,高血压用平肝降压药,失眠用安神药。
三是一病一方。一种病用一个经验方或一种成药,如感冒不分风寒风热一律用感冒冲剂;胃病不讲辨证论治,一律用胃康灵冲剂。
这几种方法,有时可能也碰巧有些疗效,但这不是中西医结合,而是中西医凑合,不能真正充分发挥中、西药的协同作用,反而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浪费药材,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

中西医的科学结合,要在思维上开放包容,理论上互补渗透,诊断上相互为用,治疗上取长补短,药物上协同配合。
中医的最大优势是辨证的临床思维,西医最大的优势是先进的科学技术。
同时,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尚未能与时俱进,显得原始和落后;西医的临床思维易忽视生命及疾病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显得生硬和狭隘。
应对单因素的单纯性急性疾病是西医的长处,往往能得心应手,手到病除,但对于多因素的复杂性慢性疾病则显得疲软,甚至束手无策。而中医面对急性疾病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急救手段而难负重任,而对多因素复杂性慢性疾病却能应对自如,左右逢源。

所以,中西医的优势互补和科学结合,是人类战胜疾病的时代需求,是中国国情的必然产物,是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本文摘自《何晓晖论治脾胃病》

好书推荐

本书全面总结了何晓晖教授的脾胃病学术思想,详细介绍了何晓晖他其治疗唇口病、食管病、胃病、肠病及肝胆病的临床经验。

全书以中医理论为主导,以临证心得为主题,以提高疗效为主线,以临床病案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扬并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参考意义,对读者提高脾胃病诊治水平颇有裨益。

本书创立胃质学说、肠质学说,发挥《内经》“脾营学说”和“胃主五窍”理论;创建“辨病-辨证-辨体-辨时”四位一体的脾胃病治疗新模式和“脾胃病治疗衡法”;效法经方,汲取时方,融入新识,创制系列脾胃病治疗新方。

作者简介

何晓晖,男,江西东乡人,1952年5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1971年抚州卫校毕业,1978年上海中医学院毕业,198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同)结业。从事中医工作47年。

长期坚持中医临床,精于内妇儿科疾病治疗,擅长治疗脾胃病,尤其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道反流病、溃疡性结肠炎、胃肠肿瘤等难治病的经验丰富,誉满江西内外。

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首批江西省名中医,首批江西省国医名师。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中医先进个人、江西省卫生科技先进工作者、抚州市拔尖人才、抚州市科技标兵等称号,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主编著作和全国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参加973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获奖3项;获发明专利3项。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何晓晖论治脾胃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何晓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欢迎投稿唠嗑。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大柴胡、小柴胡,辨对“症”很关键!(经方大师亲授)

名医详解长寿之穴——关元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