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基本功,赶紧收藏!
:《伤寒论》是一部简明的疾病学系统学统论。其中,“病”与“证”的概念和分类情况是怎样的呢?(太阳、阳明、少阳篇)
《伤寒论》的病证系统观
一、太阳病篇病的概念与证的种类
仲景在太阳病篇的首条,也是《伤寒论》全书之首条,给太阳病下了明确的定义,这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三症代表了太阳病类各证的共性。因此,只要提及太阳病,就应有此三症出现,否则就违背了仲景给太阳病下的定义。在太阳病篇中,属太阳病范畴的证有好多种,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和小青龙汤证等。太阳篇共计方证74个,还有些方证不属太阳病类,如白虎汤证及小柴胡汤证等。
二、阳明病篇病的概念和证的种类
《伤寒论》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说明阳明病的共性是“胃家实”。“胃家”指整个胃肠系统,“实”指实有其物,即痰、水、血、食等。因此,阳明病是治疗以下法或吐法为原则,取“实者泻之”之理。“胃家实”是阳明病本质,尽管其各证的表现不同,但治则都相同。如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麻仁丸证、蜜煎导证、抵挡汤证、大陷胸汤证、桃仁承气汤证和十枣汤证等等,都属阳明病。阳明病篇共有方证19个,其中有些方证不属于阳明病篇,如四逆汤证、桂枝汤证和小柴胡汤证等。
三、少阳病篇病的概念和证的种类
《伤寒论》中少阳病的条文较少,仅讲了少阳病的概念,即“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而没有治则和方剂。后世多以小柴胡汤作为少阳病篇的主要方剂,因此和法就成了少阳病的治疗大法。但从“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看,少阳病应属于阳性病,不宜用和法。因为和法是调和阴阳,和解表里,用于阴阳并见之证,而少阳病并无和解之证,更不应该用和解之方―小柴胡汤,而当以寒凉之剂清之。少阳病篇是《伤寒论》中缺憾最大、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篇,竟无代表性的一法一方,更谈不上具体的辨证,给后人研究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少阳病是最常见的一类病。太阳病多为阳病之初,阳明病则为阳病之极,那么太阳病和阳明病之间的阳性病当为少阳病。在三阳病的治则中,太阳病为汗法,阳明病为下法和吐法,少阳病当为清法。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兴起,以及清法的大量应用正填补了这块空白。从整个《伤寒论》的全文看,少阳病的证与方也很多,少阳病的治则和方剂是都散见于其他篇中。如白虎汤证、桅子豉汤证、猪苓汤证及黄连阿胶汤证等,这些都应属少阳病范畴,只是现行《伤寒论》书中的分类出现了错误,致使少阳病篇缺少了具体有代表性的证与方。
——本文选自刘惠生所著《医学创新路》
(扫描二维码可下单哦)
以下是广告时间,好书值得推荐!!
作 者 简 介
刘惠生,生于1940年,山西省襄垣县人。1966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医疗系。曾任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现任山西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所长、山西省中医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继承其父刘绍武先生三部六病学说,结合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著有《异源同流——医学的解构与重建》(1992年)、《三部六病精义》(2004年)、《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2007年)及《伤寒论三部六病师承记——中医临床统一论》(2008年)。三部六病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并把三部六病学说作为这样一种模式公之于众。
购买可或扫码
END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医学创新路》,图片源于网络,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
投稿及咨询邮箱zyyxscb@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暑天酷热,目痛医案献上
听故事,学经方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