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3.8专辑】我的女儿和我母亲一样,都走上了中医路

【3.8专辑】我的女儿和我母亲一样,都走上了中医路
: 继刘力红的《思考中医》之后,《问中医几度秋凉》是又一部思考中医、感悟人生难得的佳作!本书从回忆母亲中医治病开始,一路写来,有中医的神奇、有中医的道理、有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有人生的智慧、有豁达的胸襟......是作者作为一个中医世家“叛逆者”的自述!本文笔触轻松幽默,但读来发人深思,希望您喜欢并能从中领悟到中医的奥妙。

母亲的生活是自得而快乐的。有时看母亲给女人摸脉,一副十分陶醉的神情,有几次她拉我让我摸脉:“你摸,多么欢快,多么喜庆,像春天的江水,这是喜脉啊。”我摸,只摸出这人没有心脏病,摸不出母亲感到的春之声圆舞曲。母亲还启发:“还很有阳刚之气,是个男孩……”人家一听乐坏了:“怀孕了,还是男孩?”母亲摸喜脉,不轻易说男女,是为了让我体会才说的,而我是为了不扫母亲兴才摸的。

母亲心态平和,没有怪毛病,这是不是源于她的职业呢?小时候以为母亲这心态是所有上了年纪人的自然心态,当我也到了母亲当年的年龄时却看到越来越多的女人越老越疯狂,不是躁狂就是抑郁,难能找到像我母亲那样平和、安详、宽容的人。这才知道,人老了并不自然地生长出慈祥和智慧,这才发现母亲心态的可贵,我越来越想让女儿像母亲那样有所依托。

在女儿面前我念叨后悔没学中医。女儿看我否定自己很高兴:“就是的,瞧你,一事无成,整天忙来忙去的,都没个正经事,你干的那些能算事业吗?一旦退休了,也和别人一样无所事事,你是去打麻将,还是去跳舞?”

我叹气道:“这要是学中医,我会比我妈还强。中医哪有退休的?越老越值钱,在我这个年龄才开始冲刺……”

女儿说:“我要是干中医,比你俩谁都强,我在印着竖道的宣纸上用行书开药方,书房里摆着线装书……”女儿上我的套了。

女儿的思维是典型女人的,她首先想到的是中医能把她的艺术爱好统一起来,琴、棋、书、画,古色古香的书房,配以可以干到老的中国古老医术,她想来想去说:“嘿,我还真想不出还有什么职业能比中医这么适合我。”

女儿在考大学填写志愿时只填报了中医院校,非中医不学。她把登山者的名言写在墙上“宁让理想的山峰毁灭,也不毁灭理想的山峰。”

女儿走上中医路,我既欣慰,又忧虑。

欣慰的是学了中医的女儿沉稳了,与现代女孩的急功近利、追逐世俗明显不同,相比之下她的行为开始显得“老派”,冬穿棉,夏穿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虽然她还不是医生,可亲朋好友出现的种种身心问题开始向她这儿集中,向她提出解释和解决的要求,这使她加大了学习的力度和广度。在正常课业之外,她又学了性病、心理学、针灸推拿等课程,分别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她也开始关心当今青年人生活方式造成的种种身心问题。

我为女儿忧虑的是,中医正面临严峻挑战,任重道远,想要有所突破和建树是难上加难。女儿和她的同龄人不是站在了一起,而是时常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她成了“少数”和“另类”,这是我这个做母亲的所不愿看到的。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身处社会主流,少非议,得到社会绝大多数人认可?想当年我不也曾因母亲脱离社会,不为主流所肯定而对母亲不满吗?女儿是不是也将承受很大的压力?

每当有科学家、学者、教授嘲笑中医,主张取缔中医,甚至攻击和漫骂中医时,我都为女儿担心,担心她年轻气盛,与人争论,搞得气急败坏,心浮气躁,那就有违学中医的初衷了。

好在女儿致力于学习,不太理会社会上的争论,还劝我不要太关注中西医之争,更不要参与争论。

女儿的中医立场越来越坚定,她开始在年轻人中宣传性病的危害,宣传中医的人生观念,为女孩们频繁怀孕、流产而忧虑;对无节制的抽烟、喝酒、疯狂的夜生活持反对态度。她认为中医能为她提供可学的知识,能推动她为社会做有益工作这就足够了。她笑说,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不存在中西医之争,社会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工作而不是空谈,中医不是几个人喊几句口号就能取消的。

女儿不再像同龄人那样追求时髦、享受、财富……她能抵御纸醉金迷生活对她的诱惑,很自然地去探寻中国文化的渊源。为此,我万分感激中医,在当今世界我到哪里去找这样能使女儿沉静下来而又极具内涵的东西呢?

女儿在中医药大学读到大二时,便在家乡拜师。她的师傅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妙手回春治肾病的中医。人家本是坚决不收徒的,也很有个性,可女儿更有个性,为了能学到真本事,她说她可以像旧社会学徒那样勤勉。电话一响,师傅还没反应过来,女儿就已把话筒按到师傅的耳朵上了。这样的徒弟任谁也难以拒绝。再说,哪位名中医不想把自己的医术传下去呢?只是现在的孩子在学习上多不肯谦虚,不肯尊敬师傅。女儿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一辈子尊敬自己的老师。

女儿的师傅就是师传的,医术很高,慕名来求医的还有邻近几个省的,但他没有文凭。女儿说,每当上级领导来视察,询问他的学历,便弄得他有些尴尬。女儿一开始还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开经方而要开大药方,后来才知道是为了医院的效益。有真本事,然而没有高学历,使他举步维艰。他必须通过自考取得文凭。每天一上午就要看五十多号病人,休息时间还要准备课业,要学必须备考的英语。虽然他是医生,可他身体很虚弱,他没有休息时间。女儿的师傅诊脉很有意思,他给人摸脉,把在一旁看的我给逗乐了。他对病人说:“你有胆囊炎、肾结石、子宫肌瘤、高血压……”病人不信,他就开检验单,让病人查。全都一一验证。

真没想到,中医会这般发展。是呀,作为考官,如今许多病人来看中医时不是心怀答案,而是手拿标准答案———西医的检验单。对此,我并不为中医叫屈,因为中医在历史上一直是在不断检验下生存和发展的。

女儿的师傅也用西医精确的量化指标时时与脉象、药量、药性做衡量对比,这使他比以往的中医人与西医有更多的结合点,对中医的诊脉、开药时时加以修正。

中医就是在不断的校对、验证、修正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又信西医又信中医在老百姓身上是一点不矛盾,中国人既上西医院检查,又找中医诊脉的局面看似有病乱投医,其实并不盲目。大量的西医检验单为中医的诊断提供了参数,对这些检验单的二次利用是不是提高效率?是不是有利于中西医结合?
中医的整体思维就是把所有能考虑进去的因素全部加以考虑,当然也包括西医手段。
一位香港中医治疗肝腹水,他知道按中医的理论该用泻法,但中医书上又不让对危重病人用泻法,因为泻伤津,病人受不了。这位中医大胆采用泻法,一泻再泻,将一个个病人治好了。他说,我不怕伤津,我给病人挂吊瓶、输液、补血,解决了古代中医解决不了的伤津难题。

西医用放、化疗治癌症,病人受不了放、化疗的副作用,中医给予辅助性治疗,使病人能够完成西医的疗程。

母亲有时面对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补不得、泻不得的病症时,她的心情是比较矛盾的。这样的病着实说不破不立,或使其归实,或归虚,然后再重新调整。但这种治法在现代往往不被理解和接受。小时看母亲给病人开过药后,有时告诉病人,这付药下去后,病情会加重。我对此感到不理解,谁肯让自己的病情加重,医生怎么要把病人治重呢?母亲也有这一顾虑,所以,有时她会动员病人到西医那里去治一下,借西医之手为难解之病打开一个缺口,等病人回来后,母亲再一展身手,力挽狂澜,把病人治好。

当有的病形成痼疾,造成五行失衡、偏枯,非一般药能解时,西医的干预正如大毒,改变一下五行胶滞的状态,给中医一个再创平衡的机会,这又有何不可呢?

母亲研究西药,她还把西药弄来尝,像李时珍一样,根据西药使用后病人的反应来分寒热五味。比如,她认为青霉素性寒,表证的用上往往就变成里证,虽然把炎症消了,但阳气受抑制,对已接受西医治疗的病人,她总是把西医的治疗也纳入总体思考。我亲眼见母亲将中药与西药配伍着服用。
我们这里有一个长于治小儿病症的中医,他看西医诊所挣大钱而眼红,便开了一家西医门诊。让我觉得可乐的是,同样是西药,他用的效果就比一般西医效果好,到他这来的患者特别多。先前我还为他转型成了西医而遗憾,后来看到他治病的立体打法,算得上是中式思维结合西式武器。

女儿的一个同学,跟一个很有名气的中医实习。他惊讶地发现,这个中医还十分擅长用西药,其治疗效果要高出一般的西医,也就是说,做一名西医他也是高水平的,可他仍立足于中医。

与西医要攻陷中医相反,中医从不排斥其他医疗手段,中医不具有战斗状态,只是容纳、吸收和包涵。

以上内容节选自《问中医几度秋凉》。

作者简介
艾宁,原名梁爱宁,女,汉族,1958年11月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母亲是中医,父亲任教于齐齐哈尔大学。7岁上小学,12岁随父下乡插队,17岁进工厂学徒,做铣工,21岁考入哈师大中文系,25岁毕业任中学教师,后任成人教育教师,先后在教师进修学校和电大教课,32岁调到妇联做妇女干部,从事维护妇女权益工作,35岁调到企业任经营厂长,26岁起做兼职律师10年,37岁考入检察院任检察官。46岁时女儿考入中医药大学。47岁上网在论坛写杂文。49岁写记叙母亲行医和女儿学医经历的网络记实文章《问中医几度秋凉》。

(扫码下单)

或者点。

版权声明
本位选自《问中医几度秋凉》,作者:艾宁。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为艾宁像。,欢迎投稿唠嗑。

● 我父亲刘邵武的 “三部六病”之路

● 甘温除大热,补中益气强。

觉得不错请点赞!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