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连载】《伤寒论》解读38-39条

【连载】《伤寒论》解读38-39条

#《伤寒论》连载

导语今天继续来逐条解读《伤寒论》,小编也不知道能连载多长时间,希望能善始善终吧,历史文章列表如下:《伤寒论》解读1-3条
《伤寒论》解读4-6条
《伤寒论》解读7-10条
《伤寒论》解读11-14条《伤寒论》解读15-17条
《伤寒论》解读18-22条
《伤寒论》解读23-25条
《伤寒论》解读26-28条
《伤寒论》解读29-30条
《伤寒论》解读31-32条
《伤寒论》解读33-34条
《伤寒论》解读35-37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本条是伤寒表实,邪盛正气抗邪有力,阳热郁于表的证治。
开头言“太阳中风”,为何说是伤寒表实证?成无己谓:“中风见寒脉。”不少注家谓“风寒俱感”,而且与伤寒、中风并列。也有注家认为,中风是伤寒的互词,本条是伤寒不是中风。其实我看整个条文,太阳中风之后,都是伤寒脉证,只能从中风是伤寒的互词说。可是再看后文“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可见开头的“太阳中风”是对后文说的,让学者严格区别中风与伤寒的不同。而且以对比的手法强调辨证施治,辨清虚实寒热,不得误治,警惕中风表虚汗出、恶风、脉微弱不可服大青龙汤,并指出误服会导致亡阳伤津的厥逆、筋惕肉瞤 。所以我认为“太阳中风”一句,既不是风寒俱感,也不是中风,而是太阳伤寒,是为了与后文的“脉微弱,汗出恶风”呼应,区别风寒虚实,中风与伤寒理解为互词较为合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中风与伤寒作为互词,互措使用,不是随便无条件地乱用,而是在伤寒与中风易混淆、易误诊误治或者有类证需加以鉴别的情况下,才措辞使用的,如本条就是一例。

“太阳中风(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为麻黄汤证。不汗出,寒邪不去,表阳不泄,使人烦躁,仲景仍用麻黄汤,并加大麻黄用量,并配石膏以清热。而麻黄辛温,可发散表寒;石膏性寒,可清阳郁之热,并抑制麻黄的温燥,味辛也可助麻黄发散。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滋汗源,也防大量麻黄过汗,伤津亡阳。名为大青龙汤,是因青龙治水,大青龙汤是发汗重剂。
大青龙汤

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石膏(捣碎)如鸡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温粉是淘米泔澄粉晾干的米粉。另外本方的服法要斟酌,一服汗者,停后服,如果再服,汗多亡阳致虚。汗为心之液,汗多既损心液又损心阳,出现恶风烦躁、不得眠的心阴心阳俱虚证。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 青龙汤发之。(39)

这一条承上条讲大青龙汤的证治及与少阴证的鉴别。

伤寒,一定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缓”,有的注家认为有错简,应当是脉浮紧;有的注家与前条联系,认为是伤寒见中风脉,而前条是中风见伤寒脉,这两条都是“风寒俱感”。我认为,既然是大青龙汤证,开头就点出伤寒,一定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烦躁,甚至气喘,但不会出现脉缓,这与临床不符,可能要与后文的少阴证鉴别,才互措使用,或者有错简,以及传抄之误。本条碰巧与上条脉证相反,这就为认识风寒俱感提供了依据,谁能把风与寒截然分别,又有哪位医者在临床上见过大青龙证是浮缓脉?不结合临床,纯推理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分析一下条文:上条言“太阳中风,脉浮紧”,这条说“伤寒脉浮缓”,更说明中风与伤寒是互词。这两条都是讲伤寒脉浮紧的,既然是伤寒,都有头痛、发热恶寒、不汗出,只是上条讲身疼痛,这条提出“身不痛, 但重,乍有轻时”,说明身疼痛不是大青龙汤必有之症,同时提出大青龙汤证有时会出现身体沉重,为了区别少阴证的“精神衰微,四肢沉重”,和阳明证的“一身尽重,难以转侧”。本条特提出“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让医者鉴别少阴与阳明的身沉重。但本条应有烦躁一症,因热邪郁表,可烦躁,但文中无烦躁是意在文外。尤在泾认为:“脉紧去而成缓,为寒欲变热之征。”其说看似有理,其实不能验之于临诊,也属呆板望文,千虑一失之注。本文节选自《伤寒论》解读一个老中医苦读40年的归璞返真,每一条文都有详细解读,十分适合伤寒新手,老手如果对文中内容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迫不及待想看完的读者,直接戳下面链接或者扫描二维码哦!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伤寒论》解读——一个老中医苦读40年的归璞返真》,点击可直接购买

内容简介

集明、清两代诸多有名注家对《伤寒论》精华注解,参以己见,解读通俗易懂。主要内容为《伤寒论》全集的解释,其特色为既借鉴古人对《伤寒论》内容的注释、观点,又结合本人对《伤寒论》的理解,用通俗语言解读,使《伤寒论》更能为现今中医工作者服务。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伤寒论》解读——一个老中医苦读40年的归璞返真》。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些病就得这么办

● 又喘又泻又发热,没用一味平喘止泻药,一剂知三剂已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