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连载】《伤寒论》解读95-96条

【连载】《伤寒论》解读95-96条

#《伤寒论》连载

导语今天继续来逐条解读《伤寒论》,小编也不知道能连载多长时间,希望能善始善终吧,历史文章列表如下:《伤寒论》解读1-3条
《伤寒论》解读4-6条
《伤寒论》解读7-10条
《伤寒论》解读11-14条《伤寒论》解读15-17条
《伤寒论》解读18-22条
《伤寒论》解读23-25条
《伤寒论》解读26-28条
《伤寒论》解读29-30条
《伤寒论》解读31-32条
《伤寒论》解读33-34条
《伤寒论》解读35-37条
《伤寒论》解读38-39条
《伤寒论》解读40-43条
《伤寒论》解读44-47条
《伤寒论》解读48-50条
《伤寒论》解读51-57条
《伤寒论》解读58-59条
《伤寒论》解读60-62条
《伤寒论》解读63-64条
《伤寒论》解读65-67条
《伤寒论》解读68-69条
《伤寒论》解读第70条
《伤寒论》解读71-74条
《伤寒论》解读75-77条
《伤寒论》解读78-80条
《伤寒论》解读81-84条
《伤寒论》解读85-91条
《伤寒论》解读92-94条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95)

这一条论述汗下失序的变证,以及自愈的机转和余证的治疗方向。太阳病为表病,应先汗而先下,为误治,故不愈。

因此,再发汗是汗下失序。这样的错误治法使表里俱虚,因此“致冒”,冒就是头晕目眩。其原因是泻下伤了里阴,发汗伤了表阳;里阴指肠胃的津液,表阳指太阳经表的阳气。里阴表阳俱虚,故头晕目眩。“冒家汗出自愈”,是说因汗下失序导致头晕目眩的人汗出会自愈。为什么会“汗出自愈”呢?因为汗出提示津液复,表气和,营卫调和就会自愈。如果津伤里虚,胃干肠燥成实,谓里未和,虽然头目眩晕通过自汗而愈,而里未和,可用调胃承气汤一类轻微泻下剂。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96)

这一条论述战汗作解的机理。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就是指太阳表证没有解除,脉浮取、沉取,以及寸、关、尺脉都相等,没有偏差,说明邪气虽盛但正气不衰,可以抗邪外达,这样的情况有时候会战汗自愈。所以“必先振栗汗出而解”,振栗是战汗的具体描述,振是摇的意思,栗是心中寒冷而浑身颤抖的意思。“必先”是必须先出现的意思。“必”是必须而不是必然,这种自愈必须具备“先振栗汗出”的条件。

“阳脉微,先汗出而解”,阳脉微是阳不足而阴有余,阳不足是卫阳不足,阴有余是营阴有余;《难经》曰:“阳虚阴盛,汗之则愈。”

“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阴脉微是阴不足阳有余,阴不足是营阴不足津液干燥,阳有余是卫阳被外邪加凌。《难经》曰:“阳盛阴虚,下之则愈。”如果下的话,宜调胃承气汤轻微泻下,和胃气致津液。

这一条以脉之盛微代表里虚实之病理,以示汗下先后治则。关于脉阴阳俱停的“停”,注家颇多分歧。有认为是停止,即停跳。柯琴曰:“停者相等之谓。”这个看法我认为可取,而且只有阴阳相等,无偏盛,才可能通过战汗自解。后面“阳脉微”的“微”是轻微浮泛的意思,不是后世之脉微的“微”。再后面的阴脉微的“微”也不是微脉的“微”,而是稍微沉的意思。前面的“阳脉微”表示战汗自愈的机理,后面的“阴脉微”提示轻微泻下、和胃气作解的方法。

本文节选自《伤寒论》解读一个老中医苦读40年的归璞返真,每一条文都有详细解读,十分适合伤寒新手,老手如果对文中内容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迫不及待想看完的读者,直接戳下面链接或者扫描二维码哦!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伤寒论》解读——一个老中医苦读40年的归璞返真》,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集明、清两代诸多有名注家对《伤寒论》精华注解,参以己见,解读通俗易懂。主要内容为《伤寒论》全集的解释,其特色为既借鉴古人对《伤寒论》内容的注释、观点,又结合本人对《伤寒论》的理解,用通俗语言解读,使《伤寒论》更能为现今中医工作者服务。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伤寒论》解读——一个老中医苦读40年的归璞返真》。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卫生室的经方高手——《伤寒论》12个字,助我治好老慢支

● 江南名医杨少山治脾胃病常用药对整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