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有同也有异——教您比较同出一物的药物
芦根与苇茎
(1)相同点:二者出自同一种植物(均为禾本科植物芦苇),功效相近。均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之功。
(2)不同点: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苇的嫩茎;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苇茎长于清透肺热。
栀子皮、栀子仁、生栀子、焦栀子
(1)相同点:以上三药均来源于茜草科植物栀子。
(2)不同点: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焦栀子入血分而止血。
大青叶、青黛、板蓝根
(1)相同点:大青叶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青黛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三者大体同出一源,功效亦相近,皆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作用。
(2)不同点
大青叶:凉血消斑力强,主要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发斑发疹。
板蓝根:解毒利咽效著,主要用于热毒、温毒所致的痄腮、烂喉丹痧、丹毒、大头瘟疫等证。
青黛:清肝定惊功胜,主要用于肝经实火导致的惊痫抽搐等证。
肉桂与桂枝
(1)相同点:均来源于樟科植物肉桂,前者用的是树皮,而后者用的是嫩枝。二者性味均辛、甘、温,可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主治寒凝血滞之胸痹、闭经、痛经、风寒湿痹证。
(2)不同点
肉桂:善于温里寒,用治里寒证;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原,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
桂枝:长于散表寒,用治风寒表证;又能助阳化气,用治痰饮及蓄水证。
郁金与姜黄
(1)相同点:均来源于姜科植物姜黄,郁金用的是干燥块根,姜黄用的是干燥根茎,都能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之证。
(2)不同点
姜黄:辛温行散,祛瘀力强,以治寒凝气滞血瘀之证为好,且可祛风通痹而用于风湿痹痛。
郁金:苦寒降泄,行气力强,且能凉血,以治血热瘀滞之证为宜,又能利胆退黄,清心解郁而用于湿热黄疸、热病神昏等证。
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
(1)相同点:三药均来源于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
(2)不同点:瓜蒌皮之功,重在清热化痰,宽胸理气;瓜蒌仁之功重在润燥化痰,润肠通便;全瓜蒌则兼有瓜蒌皮、瓜蒌仁之功效。
竹茹、竹沥、天竺黄
(1)相同点:三药均来源于竹,性寒,均可清热化痰,治痰热咳喘。竹沥、天竺黄又可定惊,用治热病或痰热而致的惊风,癫痫,中风昏迷,喉间痰鸣。
(2)不同点:天竺黄定惊之力尤胜,多用于小儿惊风,热病神昏;竹沥性寒滑利,清热涤痰力强,大人惊痫中风,肺热顽痰胶结难咯者多用;竹茹长于清心除烦,多用治痰热扰心的心烦,失眠。
珍珠与珍珠母
(1)相同点:两药来源同一动物体,均有镇心安神、清肝明目、退翳、敛疮之功效,均可用治心悸失眠、心神不宁及肝火上攻之目赤、翳障及湿疮溃烂等患。
(2)不同点
珍珠:重在镇惊安神,多用治心悸失眠、心神不宁、惊风、癫痫等证,且敛疮生肌力好。
珍珠母:重在平肝潜阳,多用治肝阳上亢、肝火上攻之眩晕,其安神、敛疮作用均不如珍珠,且无生肌之功。
鹿角、鹿角胶、鹿角霜
(1)相同点:三药均来源于鹿科动物马鹿或梅花鹿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
(2)不同点:鹿角为梅花鹿和各种雄鹿已成长骨化的角。味咸,性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肾助阳,强筋健骨。可做鹿茸之代用品,惟效力较弱。兼活血散瘀消肿。临床多用于疮疡肿毒、乳痈、产后瘀血腹痛、腰痛、胞衣不下等。内服或外敷均可。水煎服或研末服。外用磨汁涂或锉末敷。阴虚火旺者忌服。
鹿角胶为鹿角煎熬浓缩而成的胶状物。味甘咸,性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益精血。功效虽不如鹿茸之峻猛,但比鹿角为佳,并有良好的止血作用。适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虚劳嬴瘦,吐衄便血、崩漏之偏于虚寒者,以及阴疽内陷等。用开水或黄酒加温烊化服,或入丸、散膏剂。阴虚火旺者忌服。
鹿角霜为鹿角熬膏所存残渣。味咸性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肾助阳,似鹿角而力较弱,但具收敛之性,而有涩精、止血、敛疮之功。内服治崩漏、遗精,外用治创伤出血及疮疡久溃不敛。外用适量。阴虚火旺者忌服。
麻黄与麻黄根
(1)相同点:二药同出一源,均来自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
(2)不同点:麻黄以其地上草质茎入药,功善发汗,以发散表邪为用,临床上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根以其地下根及根茎入药,功善止汗,以敛肺固表为用,为止汗之专药,内服、外用于各种虚汗。
莲须、莲房、莲子心、荷叶、荷梗
(1)相同点:以上五药均来自睡莲科植物莲,只是部位有异。
(2)不同点:莲须为莲花中的雄蕊。味甘、涩,性平。功能固肾涩精。主治遗精、滑精、带下、尿频。
莲房为莲的成熟花托。味苦、涩,性温。功能止血化瘀。主治崩漏、尿血、痔疮出血、产后瘀阻、恶露不尽。炒炭用。
莲子心为莲子中的青嫩胚芽。味苦,性寒。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涩精止血。主治热入心包,神昏谵语;心肾不交,失眠遗精;血热吐血。
荷叶为莲的叶片。味苦、涩,性平。功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主治暑热病证、脾虚泄泻和多种出血证。
荷梗为莲的叶柄及花柄。味苦,性平。功能通气宽胸,和胃安胎。主治外感暑湿、胸闷不畅、妊娠呕吐、胎动不安。
酒炙黄连、姜汁炙黄连、吴茱萸炙黄连
(1)相同点:以上三药均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只是炮制方法不同。
(2)不同点: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多用于目赤肿痛、口疮;姜黄连善清胃和胃止呕,多用治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善舒肝和胃止呕,多用治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生姜、干姜、炮姜
(1)相同点:三药均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均能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寒证。由于鲜干质量不同与炮制方法不同,其性能亦异。
(2)不同点:生姜长于散表寒,又为呕家之圣药;干姜偏于祛里寒,为温中散寒之至药;炮姜善走血分,长于温经而止血。
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
(1)相同点:三药均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只是鲜、干和炮制方法有异。
(2)不同点:均有养阴生津之功,而治阴虚津亏诸证。鲜地黄甘苦大寒,滋阴之力虽弱,但长于清热凉血,泻火除烦,多用于血热邪盛,阴虚津亏证;生(干)地黄甘寒质润凉血之力稍逊但长于养心肾之阴,故血热阴伤及阴虚发热者宜之;熟地黄性味甘温,入肝肾而功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凡真阴不足,精髓亏虚者,皆可用之。
枯芩与子芩
(1)相同点:两药均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只是生长时间不同。
(2)不同点:枯芩为黄芩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子芩为黄芩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青翘、老翘、连翘心
(1)相同点:三药均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临床有青翘、老翘及连翘心之分,是采收时间和部位不同。
(2)不同点: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其清热解毒之力较强;秋季果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长于透热达表,而疏散风热;青翘采得后即蒸熟晒干,筛取籽实,即为“连翘心”,长于清心泻火,常用治邪入心包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证。
陈皮与青皮
(1)相同点:陈皮、青皮皆可理中焦之气而健胃,用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食积不化等症。
(2)不同点
陈皮:性温而不峻,行气力缓,偏入脾肺,长于燥湿化痰,用于痰饮停滞肺胃之咳嗽气喘、呕哕、腹痛、泄泻。
青皮:性较峻烈,行气力猛,苦泄下行,偏入肝胆,能疏肝破气,散结止痛,消积化滞,主治肝郁乳房胀痛或结块,胁肋胀痛,疝气疼痛,食积腹痛,癥瘕积聚等症。
本文节选自《常用中药识记实训教程》。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常用中药识记实训教程》,点击可直接购买
购书
编写说明
中药学是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临床医学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上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下连方剂学及临床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的桥梁学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需要掌握的中药数量多,内容庞杂,容易混淆,往往使学生感到难学难记。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常用中药识记实训教程》中药理论知识与药用植物及饮品特征相结合、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认识中药、掌握中药和应用中药的能力,是中药学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
本教材包括总论、各论、附篇三部分。总论介绍了中药资源及药用部位、药用植物的基础知识、中药饮片常用鉴别方法、中药饮片炮制方法、中药饮片的贮藏与养护、中药的功效六部分内容。各论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学》目录,收载常用药物150 味,按主要功效进行编排。每味药均介绍其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与主治,并附植物或饮片特征歌诀,饮片鉴别主要介绍炮制品种、炮制方法及饮片特征。为便于学习,多数中药附药用植物及饮片实物彩图,色泽形态真实,鉴别特征突出。
附篇主要介绍相似中药功效鉴别,将临床常用易混淆药物进行分类对比,归纳为药性功效相近药物的比较(44 组)、同出一物的药物比较(17组)、名称相似而功用不同药物比较(17 组)、治疗相同病证或症状的药物性能比较(11 组)四部分内容。每组药均凝练了相同点及不同点,希望这种归纳总结的方法有助于同学们理解、记忆,并能有效指导临床用药,为今后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本教材主要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使用,对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生产经营及管理工作者亦有参考和实用价值。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常用中药识记实训教程》,作者:张一昕,王茜。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毛心勇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外感热病,不听医言,星星之火险燎原
● 经方服药方法的简化,也会造成疗效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