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毫火针,独特的治疗体系

毫火针,独特的治疗体系

火针疗法是用火将针尖针体烧红后,灼刺人体一定的腧穴或部位,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疗法中独特的治疗体系。

最早记载火针疗法的医籍首推《黄帝内经》:
“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病在骨,焠针药熨。”
对火针的名称、针具、刺法、主治、适应证、禁忌证等有较明确的记载。“燔针”“焠刺”为火针的最早名称。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称火针为“烧针”“温针”,对因火针使用不当而致的变证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如“烧针必惊,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烧针令胸烦等,从反面提出了火针疗法的诸多禁忌证,进而提出了补救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圣张仲景丰富和发展了火针疗法的应用范围和内容,使之逐渐发展完善,为火针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晋陈延之的《小品方》治疗附骨疽“若失时不消成脓者,用火针、膏、散”,是火针疗法用于外科证候的较早记载,并开创了火针治疗眼疾、热证的先河。此书首提“火针”之名,自此以后的医籍,多以“火针”为名,沿用至今。

唐孙思邈《千金方》:
“外疖痈疽,针惟令极热。”
“诸漏结核末破者,火针使着核结中,无不瘥者。”
“痈有脓便可破之,令脓宜出,脓深难见,肉厚而生者用火针。”
“侠人中穴,火针,治马黄黄疸疫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
不但将火针用于痹证,而且多用于外科疮疡痈疽、瘰疬痰核、内科黄疸、癫狂等病证。

宋代《圣济总录》从机理上进行了探讨,认为:“肿内热气,被火夺之,随火而出。”即火针治疗,起到了以热引热,引邪外出的作用。

明高武《针灸聚英》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火针疗法,标志着火针疗法的成熟。

制针:“世之制火针者,皆用马衔铁……此针惟是要久受火气,铁熟不生为上,莫如火炉中用废火箸制铁为佳也。”
小编:火针的制造材料最好用熟铁,废火筷子是制火针的最佳材料,当然,现在冶炼技术成熟了,已经可以直接按照需求直接制作成品了……

针法:高氏重视火针的加热,更重视火针的刺法及深浅。
“焠针者,其灯火烧针,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者,反损于人,不能去病。”
“针冷治病无功,亦不入内也。”
“以墨记之……针之切忌太深,深则反伤经络;不可太浅,浅则治病无功;但消息取中也。”
“凡行火针,一针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
“凡行火针,必先安慰患者,令无惊心。”
“盖火针大开其孔穴,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
“火针亦行气,惟假火力,无补泻虚实之害,惟怕太深有害,余则无妨。”

适应证:高氏详细讲解了火针破脓、治瘤、蠲痹等治疗作用及在疮疡外科疾患、痹证、瘫痪中的作用。
“破痈坚积结瘤等,皆以火针猛热可用。”
“若风寒湿三者在于经络不出者,宜用火针,以外发其邪。”
“凡治瘫痪,尤宜火针易获功效。”

禁忌证:高氏谈及火针的禁用部位和季节。
“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夏季……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及足,则溃脓肿疼难退。其如脚气多发于夏……或误行火针,则反加肿痛,不能行履也。”

针后处理:“凡行火针,一针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寻即以左手速按针孔上,则疼止,不按则疼甚。”高氏的经验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而毫火针疗法是火针疗法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改良针具和操作流程,方便医生取材,减少进针疼痛,克服了患者对火针的畏惧心理,更易普及与推广,更适合当代社会的医疗环境。对于久治不愈的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瘫、带状疱疹等疾患,屡获奇效。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实用毫火针疗法》,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是黄石玺主任医师针灸临床几十年来应用毫火针治疗疾病的总结,全书分为基础篇、治疗篇、附录三个部分。书中介绍了火针疗法概述及毫火针疗法起源、毫火针疗法的治病机制及功效、主治、毫火针疗法的操作、注意事项。

作者简介

黄石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主编出版《中医拔罐》《火针》《中医灸法》VCD光盘等著作;《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针灸推拿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副主编;《火针》编委。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荣获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颁发的“贺氏火针针法优秀传承人证书”;荣获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实用毫火针疗法》,作者:黄石玺,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本书。,欢迎投稿唠嗑。

● 儿科巨著,重出江湖

● 急性胃肠炎,只需4-6味药,泻止痛消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