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几百年前,伤寒大家许叔微,是这么看病的

几百年前,伤寒大家许叔微,是这么看病的

许叔微。

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三种,并选集生平经验方三百余首,编成《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

许氏治学颇重视辨证。

他说:“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

他之所以这样强调辨证,与当时医学界的情况是有关系的。因为晋、唐以来的医家,多侧重于搜残补缺、荟萃方药、义疏经论等方面。到了宋初,这种学风不仅仍然盛行,而且还偏于对“五运六气”的研究,从而忽视了实践中的辨证施治。

许叔微认为,《伤寒论》虽以三阴三阳分证,但足以分析病情、取决治则的关键,还在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然八者之中,以“阴阳”为纲而统括其他六变,因而阴阳不辨,便无法进一步分析表里、寒热、虚实。

例如“三阳”为阳,而阳热之证莫盛于“阳明”;“三阴”为阴,而阴寒之证莫盛于“少阴”。

所以他说:“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自阴出;阳盛热多内外热,白虎相当并竹叶;阴盛寒湿脉沉弦,四逆理中为最捷;热邪入胃结成毒,大小承气宜疏泄。”(《伤寒百证歌・伤寒病证总类歌》)

这就指出:阳、热、实的典型病证,是“白虎承气证”;阴、寒、虚的典型病证,是“四逆理中证”。

许叔微医案鉴赏
曹生初病伤寒六七日,腹满而吐,食不下,身温,手足热,自利,腹中痛,呕恶心。医者谓之阳多,尚疑其手足热,恐热蓄于胃中而吐呕,或见吐利而为霍乱。请予诊,其脉细而沉,质之曰:太阴证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鸡子黄大,昼夜投五六枚,继以五积散,数日愈。

许叔微按:予见世医论伤寒,但称阴证阳证。盖仲景有三阴三阳,就一证中,又有偏胜多寡,须是分明辩质,在何经络,方与证候相应,用药有准。且如太阴、少阴,就阴证中,自有补泻,岂可止谓之阴证也哉!(《伤寒九十论太阴证第二十三》)

许氏不但长于辨证,而且还精于辨脉。

他深信脉之形态动静,颇能判断病之在表在里、在脏在腑、在气在血,以及邪正盛衰、吉凶生死等等。

他说:“脉静人病内虚故,人安脉病曰行尸;右手气口当主气,主血人迎左其位,气口紧甚食必伤,人迎紧盛风邪至;数为在腑迟为脏,浮为在表沉在里;脉浮而缓风伤营,浮紧兼涩寒伤卫;脉微大忌令人吐,欲下犹防虚且细;沉微气弱汗为难,三者要须常审记;阳加于阴(风伤营)有汗证,左手沉微却应未;趺阳胃脉定死生,太溪肾脉为根蒂,脉来六至或七至,邪气渐深须用意;浮大昼加并属阳,沉细夜加分阴位;九至以上来短促,状若涌泉无入气;更加悬绝渐无根,命绝天真当死矣。”(《伤寒百证歌・伤寒脉证总论歌》)

这是临证切脉大法,虽为伤寒而设,但对于杂病的诊断也有同样帮助。

许叔微医案鉴赏
里中一人,中表病,消渴甚,饮水不止,胸中热疼,气冲心下,八九日矣。医者或作中暍,或作贲豚。予诊之曰:证似厥阴,曾吐虫否?曰:昨曾吐蛔。予曰:审如是,厥阴证也。可喜者,脉来沉而缓迟耳,仲景云:厥阴为病,消渴,气上撞心,饥不欲食,食则吐蛔。又曰: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今病人饮水过多,乃以茯苓甘草白术桂枝汤治之,得止。后投以乌梅丸,数日愈。

许叔微按:病至厥阴,若太阳传者,三阴三阳皆已遍。惟恐脉强,则肝邪盛,脾土受克,故舌卷囊缩而死。今脉来迟缓而沉,则土脉得气,脾不受克,故有可喜之道。

仲景云:卫气和名曰缓,营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又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迟则阴气盛,骨髓满,精血生,肌肉紧。营卫俱行,刚柔相济,岂非安脉耶 !(《伤寒九十论厥阴证第二十二》

本文医案选自
中医古籍医案辑成学术流派医案系列
《伤寒学派医案》(一)

这套书共分两册,分别收录了伤寒大家王熙、许叔微、郭雍、喻昌、张玉路、张锡驹、徐大椿等医案,个个都是伤寒泰斗级的人物。本书以医家的历史顺序排序,每位医家的医案都以内、妇、儿、外、骨伤、五官、其他分科,是学习经典不可多得的一套工具书,并且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扫描二维码
轻松购书
限时折扣

号外!号外!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教育部中医学教指委主办的
“名方中医杯”中医经典传承大会,
正在火热进行中,

中医“武林大会”,一触即发!
经典条文、经典医案、经典名著……

回炉经典,势在必行!

扫码参与报名线上答题

END

版权声明
本文参考文献:《任应秋医学全集卷五》《伤寒学派医案》(一)》。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新书资讯 |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汇编

● 新书资讯 | 李时珍医药学全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