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记一次中医武林的“争霸赛”

记一次中医武林的“争霸赛”:比武打擂,一般是武林高手之间的事,在昨日的电视剧《老中医》中,西医生公然挑衅中医,翁泉海一改往日的低调,为了维护中医的尊严,迎难而上,和西医打起了“擂台”,虽说过程一波三折,但最终也大获全胜。其实,在一百多年前,上海滩真的发生过这样一起中西医比试医术的新鲜事。

“打擂”是由洋西医挑起来的:1907年10月13日,天主教江南教区在金神父路(现瑞金二路)开设的第一家西医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举行开业典礼,名医丁甘仁先生作为在沪的少数几位名医被邀捧场。应邀而来的除了上海社团和名流外,还有在沪的各国领事、西医馆的洋大夫以及当时的一些主流媒体。开幕仪式热烈而隆重。

仪式结束后,丁甘仁等参观了医院设施,又参加了酒会,他与美租界西医馆的洋大夫约翰紧挨着。当有人介绍这是上海名医丁甘仁先生时,约翰不屑一顾,很不礼貌地用夹生的汉语说道:“中医能治病吗?”又卖弄地说:“中医不中意。”丁甘仁不卑不亢地回敬道:“西医是万能的吗?”也反唇相讥:“西医是戏医。”大家不过调侃而已,并未放在心上。

不料一阵喧嚷,却引来了许多人,那个洋医生顿时面红耳赤,恼羞成怒地嚷道:“丁先生你代表中医,我代表西医,我们就在广慈医院里摆擂治病,你看如何?”丁甘仁不甘示弱:“悉听尊便!”

一直在场的广慈医院洋人院长,对他们欲“摆擂”争高低,非常感兴趣,并鼓动说:“我愿提供方便做你们的裁判,医院里新进了许多病人。”接着又很有风度地说:“为显公平,你们到病床上抽取同一病种的人,具体规则你们自定,不知二位意下如何?”说完看了看丁和约翰。见二人没异议,大家开始迫不及待地想看这场“好戏”,酒会也草草散场。

到了住院处,因为约翰是内科大夫,自然抽内科病种。院长征得二位同意,把中西医当时都较为棘手的伤寒病作为“打擂”病种。院长之所以选伤寒病,是因为他知道虽然西医疗效并不确切,但总比中医治疗先进些,这样中医必败无疑,想借此打压一下中医,从而为他新开张的广慈医院做广告,一举两得。

伤寒(副伤寒),西医认为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患者通常出现持续发热、疲劳无力、腹胀、便秘或腹泻、皮疹、听力障碍、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肠出血、肠穿孔,表现为便血、腹痛等,甚至会发生死亡。

现代西医治疗是以抗伤寒沙门菌的抗生素加对症和辅助性治疗。当时特异性抗伤寒沙门菌的抗生素还没有问世,故西医治疗伤寒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但原有的抗生素加上对症和辅助治疗也是有效的,这些又取决于患者的抵抗力和对药的敏感性,更直接地说是看病人和医生的运气。

院长取出两份伤寒病历,翻过来背面朝上供二人挑选,丁甘仁与约翰各抽一个病例。依规则,丁甘仁只能用中药,约翰则用西药,治疗期限为20天,治疗标准为病人恢复健康或朝康复的方向发展,理化数据则以检测结果为凭。院长当着中外宾客的面说:“我是个教徒。我以上帝的名义起誓,保证裁判的公正并全程监督。20天后我还是在这里宣布结果,欢迎大家再次光临,谢谢!”他底气十足,认定中医必败。
丁甘仁抽取的病人是法租界的洋人史密特,35岁,男性,是法国通商局的一名助理。史密特很乐意接受,听说丁先生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医生,亦想领教中医的神奇。他不仅主动配合,还给了丁甘仁精神上的支持,对中医治疗充满信心。丁甘仁与史密特作了简单交谈并感谢他的信任:“对我的信任其实就是对中医的信任,我在此对你表示感谢!”同时又语气坚定地说:“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丁甘仁认真细致地对史密特作检查,询问了病史和饮食起居,接着行望闻问切,辨虚实寒热,察阴阳五行,医思缜密,不敢懈怠。他知道这次对垒已不是个人行为,他代表有几千年传统的中医,甚至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只能取胜,没有退路。经过一番诊察,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已在脑海形成。他胸有成竹地对史密特说:“你要谨遵医嘱,按时服药,中医是忌口的,按我吩咐去做,保证你不出20天痊愈。”“我会的,希望我们成功!”史密特说。

《难经》曰:“伤寒有五种: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皆为伤寒之说,而中医称“伤寒”不是从病理、生理或生物学来解释,而是以阴阳辨证,属“温病”范畴。
伤寒一病,中医理论认为,是寒为冬季之主气,其他季节气温下降亦可发生,人体卫阳虚损,最容易感受寒邪而生病。则病变有外寒、内寒之分;外寒是指外界寒气而言,内寒是指人体卫阳素虚。寒从内生,阳虚内寒之人,易感外寒。而外寒入侵人体,经久不散,又可导致内寒发生,寒邪为阴邪,阴胜则寒,故寒邪最易伤阳气。寒邪具有收引、凝滞、下降的特征。当外寒侵袭肌表,卫阳受损,易使营卫气血凝结、阻滞经络闭塞不通,引起身疼、头疼、恶寒、高热、无汗、喜暖、面色青等症状。

中医治疗手法各异,取决于对病证的理解与认识,诸如: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等。这种对立与统一的经络理论,就是中医魅力所在。当然,如果没有扎实功底与过人的临证经验,不能辨证论治,则适得其反。反之,如果拿捏得当,医治得法,用药准确,收效甚快。

丁甘仁这数十年的行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他看来伤寒邪从外来,循六经传变规律,辨别其夹杂情况,随机应变,再施以恰当治法。

对于温病的治疗,丁甘仁则临证中详加辨析与归纳,区别风温与湿温。在治疗上:“温病用参、附、龙、牡等,是治其变证,非常法也。盖人之禀赋各异,病之虚实寒热不一,伤寒可以化热,温病亦能化寒,皆随邪势的传变而转化。此证初在肺胃,继传少阴,阳素亏,故阳热变为阴寒,迨阳既回而真阴又伤,故前后方法各殊。若犹拘执温邪不能投温剂,势必不起矣。”

丁甘仁根据病情,又对药方作了调整。他认为史密特的病证,属于寒从内生导致气血凝滞,第二步则可以舒通经络,扶脾祛寒,护阳伐阴,又是5帖汤药。10天下来,丁甘仁去广慈医院查房,史密特早已立在门口迎候,拉住他的手面带悦色地说:“我们成功啦!谢谢!”丁甘仁见状,万分欢喜。丁甘仁询问了史密特一些情况,又切脉看了舌,史密特说:“丁大夫,我的病好了,不需要吃药了吧?”“从脉象看,寒气已出,但脾虚阳乏,当以扶正祛邪,最后一役直捣黄龙,否则功亏一篑。”丁甘仁信心十足地说。史密特神秘地对丁甘仁耳语道:“约翰大夫的病人,依旧发热不止,病不见好。”

20天过去,当时的报纸早已提前营造了气氛,人们翘首以待。广慈医院院长作了简短讲话后,略带沮丧地宣布:“这次中西医擂台结果,伤寒患者史密特经过20天中医治疗,已经基本恢复健康,各项化验指标正常或趋于正常,丁甘仁先生代表的中医获胜!”

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丁甘仁作了言简意赅的讲话:“中西医的出现都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取长补短,各自包容并发挥优势,与我们共同的敌人——疾病作斗争!”他看了看各位,用手示意,平息掌声后,又激昂地说:“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认识有别,这不是彼此诋毁的理由。我坚信并以事实证明,中医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它永远也不会衰亡!”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凭心而论,
伤寒病的治疗在当时无论中西医,
都均无确切把握,
不得不说,
这是一次智慧的挑战。

……这不是广告……

给大家推荐《孟河大家丁甘仁方药论著选【丁甘仁】》,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描二维码可购书)

内容推荐
《药性辑要》,作者丁甘仁,初刊于1917年。该书分为三篇,分为药性总义、药性辑要卷上与药性辑要卷下。药性总义介绍了药物的气、味及其运用的总则;“药性辑要卷上”辑录了163种草部药;“药性辑要卷下”辑录了83种木部药、45种果部药、8种菜部药、23种金古部药、3种土部药、8种人部药、19种兽部药、5种禽部药、24种虫鱼部药以及药性赋。所选药物以《神农本草经》为主,又从《本草从新》中补人了部分药物,并标以“增补”二字以示区别。该书的文体以李士材《雷公炮制药性解》的骈体为主;对于增补部分,亦采用骈文,以便于诵读。该书对药物所增补的注释则采用《本草纲目》及《本草从新》。对于部分药物,还加了按语,专门介绍了用药的宜忌等。

《沐树德堂丸散集》,作者丁甘仁,初刊于1907 年。该书先以功效与证类为纲,辑录了补益心肾、脾胃泄泻、痰饮咳嗽、诸风伤寒、诸火暑湿、痧气的 162种丸散膏丹剂;又以科别为纲,辑录了妇科、儿科、眼科、外科63种丸散膏丹剂;后以剂型为纲,辑录了胶、膏、花露、药酒香油、膏药的64种方剂。书末,还辑录了丁氏经验内科33种、丁氏经验外科53种丸散膏丹剂。所辑录的方剂,并未列及药物组成、剂量、制作方法等,而是重点介绍了方剂的服用方法和功效。尤为可贵的是,篇末还附录了丁氏戒烟局的批示及膏丸及单稿、丁氏加减林文忠公真方戒烟补正丸、丁氏参燕百补戒烟膏丸等。该书是民国时期较全面的中成药集大成者之一,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文字摘自《丁甘仁传》,图片来自《老中医》剧照,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欢迎投稿唠嗑。

● 习大大说,我知道《老中医》这部戏!

● 老中医没治好的狂犬病,中医早有特效方!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