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中”,含义竟然如此丰富
中医的“中”是什么意思,仅仅是简单的“中国”、“中原”或者“中庸”吗?它对指导临床有何作用?请听张老师今日分解——
注:张丰强,出生于中医世家,1999年晋升副主任中医师,深造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先后师从国医大师刘渡舟、王绵之、赵绍琴、关幼波、印会河、施汉章、李曰庆等教授,颇得真传。
中医的本意是什么?
我没有做过详细的考证,但个人理解应该是中国医学的简称,是明末清初西学渐进、西医传入中国之后为了与西医相区别的这么一种叫法。
在民间,从西方传进来的日常用品老百姓不叫西什么,而叫洋什么,如洋烟、洋油(煤油)、洋火(火柴)、洋车子(自行车)等;在学术界,对于西方的学问、知识叫西学。
所以,现代医学通俗的叫法就是西医,为了与之区别,中国医学便叫中医了。这可能是无意为之,但这个叫法我以为甚为科学,或者说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里的中,我的理解是中国的中、中原的中都不是最好,最好的寓意应该是中和的中!这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中庸思想相吻合。
所谓中和,就是不偏不倚、不高不低、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热不凉,是一种温和、中庸、非过非极的和谐、健康、顺遂的中间状态。
中和思想属于哲学范畴,对指导人生、事业,乃至建邦治国、指导中医临床都有作用。
那么,中和思想对于指导临床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举例介绍于下:
1
辩证地辨证是中和思想的最好体现
临床辨证,不能非A即B、非寒即热,非虚即实,站在中和的立场上辩证地辨证,找到矛盾证,如辨证为虚证时,我们还要寻找实证的证据,辨证为寒证时则要寻找热证的证据等。
这样辨出的证才更客观、更全面。
当然,临床上的矛盾证并非存在于一切病证中,但我们要有这个意识,要想到这个问题。不然,辨证就会有偏颇,处方用药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中病即止是洽疗大法的中和思想体现
“穷寇莫追”,中病即止,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适可而止。带兵打仗,让敌方知道厉害、跑了就可以了,不要穷追猛打、赶尽杀绝,不然“兔子急了还咬人”,己方会受到不必要的伤亡。
治病也是如此,病邪祛除的差不多了就好,让机体自我调节就可痊愈,不要继续用药,不然容易损伤正气。
3调和治法也是中和思想的体现
当机体出现“人民内部矛盾”时,如肝脾不调、肝胃不和、心肾不交等,打压强势的一方,扶持弱小的一方,使之趋于中和状态,即健康。4反佐用药更是中和思想的体现
临证处方要根据病人病情、病机来定,有经验的医师并不是见寒就用热,见热就用寒,见虚就补,见实就泻,而是根据病机虚证以补为主,反佐泻药,如用大剂黄芪补气时少佐陈皮理气,使补而不滞;以清热为主,反佐热药,如银翘散中荆芥的运用即是此意。不然,就容易出现偏差,走向用药的反面。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中医临证践行录》,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下单)
内容简介: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来阐释深奥的、难懂的中医理论,尽量 “自说自话”,避免引经据典、以经注经,为使后学少走弯路、同仁有所启示、爱好中医者有所增益,以造福更多病人。书中记录作者熟悉的、有心得的、有认识的理论和经验,写下作者真实的中医思想和认识,如实记述自己30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心得。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医临证践行录》,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这四大医家的学说,凭什么能够名留青史??不懂天文历法,读内经就像是“瞎子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