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解决中医问题,不妨学学格物致知(深刻)

解决中医问题,不妨学学格物致知(深刻)
: “格”字何意?《论语》讲:“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感染性肺系疾病气化方略论(上)

科技进步大大拓展了人力所及,中医学术不可避免地需要不断面对新事物和新问题,比如本文的主题——病原微生物及其感染。中医学能否认识,如何认识那些从未浮现于古人视野的事物?是关乎中医存续的大文章。这包括两部分,一是中医学认识和解决疾病问题的思想方法是什么;二是“老办法”能否用于新问题。

1.中医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中医思想方法中最重要的两个基本点是“阴阳焉分”和“格物致知”。中医药的理法方药体系可以抽象地概括如下:对研究对象,用阴阳分法来认识,进一步以三阴三阳、五运六气精细分析,再应用药物或治疗手段,以阴阳感应的办法调治。至于如何得出“阴阳焉分”的认识,有时是前贤垂范,有时是因果相应,有时参悟,有时退步,但从根本上讲,都归于“格物致知”,这一通往真知的中国式道路。

关于“格物致知”的解法,一直存在争议。《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字何意?《论语》讲:“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与《论语》时代接近的儒家经典《礼记缁衣篇》讲:“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遯”即“遁”,是逃避的意思;那么按照前后文意,“格”则当解为“归附”。本文认为,“格物致知”是指,努力使尽可能多的外物实证汇集起来,真理之门可能就因而云开雾散、水落石出般显露出来。只要这些实证客观实在而不拘束于中西门户,尽可能多地摆出来,对于新问题进行阴阳分析是可以实现的,而只要实现了阴阳分析,则理法方药就都将有所作为。直白说来,摆尽事实,道理即出。

“老办法”是“阴阳焉分”和“格物致知”,完全可能解决新问题。更何况,许多新问题其实只是新的提法而已,感染性疾病之于中医学,就只是新的提法,并不是新的问题。

2.应对感染性疾病的惯常思路
感染性疾病的本质常被认为是致病微生物的侵袭。脏器先前是纯粹而洁净的,后来细菌、病毒自九窍、腠理,由外而入内,对纯粹与洁净,行污染与侵犯,终致于疾病,就如人们曾认为的,“不洁净”导致大麻风甚至死亡。如此,则医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将那些病原生物尽皆除灭。方法是什么?如何得到方法呢?像修理一件电器,需要医学家完全从微观和实体的层面弄清楚人体和微生物的一切元件,然后针对某个靶点,发明同样在微观和实体的层面机制明确的抗生素。如果有耐药的问题,则又需要明确耐药的一切机制,研发针对性的抗耐药或抗生素。只要完成了以上任务,之后就能如轻刀破竹一般,根治疾病,则从此海晏河清、太平无事。

所谓“愚者之动作,必果而速”(《伤寒论》),客观实在的复杂性与无限性,常使简单直接的“终极方式”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没有广谱抗生素的滥用,或许也就没有棘手的抗生素耐药的问题。正如前人所说,除恶务尽、灭此朝食,如此气概是好的,但如此的方式,恐怕是不好的。

3.提出问题,除灭微生物的治法是治病求本吗?
多数所谓的“致病”微生物,无病时也本就在人体内相安无事地存在着,比如脏器中的“正常菌群”。与之相应,脏器并非“纯净”才好,正常菌群的存在非但不“恶”,相反是有益的、必需的。恰恰是机体系统的问题,导致体内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不能简单地说是微生物导致机体的破坏。于是“尽皆除灭”非但没有必要,反而是流毒贻害,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思想上。

4.孤立与刚体的思想缺陷
“尽皆除灭”的思路,其实背后是有潜台词的,那就是微生物外来的,至少是与机体组织泾渭分明的,甚至认为微生物个体之间也没有什么联系,或者有没有联系不重要。抗生素在机体内抗感染的过程,就像在体外环境中一样,消毒灭菌制剂兑入存在一定数量的病原体的试管,在明确的机制下,病原体被杀灭,试管中的世界归于洁净。

这样的医疗和科研思路,就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的思路,最好能从自然界中抽提出孤立的刚体,置之于自然界的“体外”进行研究。并且假设事物在“体外”与“体内”的“机制”没有不同;假设研究对象与实验场所之外的事物没有联系,是为“孤立”;假设研究对象不变化,内部也没有组成部分,或者假设其组成部分与研究对象没有联系,是为“刚体”。研究孤立刚体间作用的实验的设计思路,乃是西方科学甚至西方文明的黎明。其实,后世在思想上一脉相承,变化的只是形式和对象。而曾经号称“终极”大厦的基石,却正是那三个关于“刚体”与“孤立”的脆弱的假设。

世界上本就不存在什么刚体和孤立,只存在于西方学者主观的设计思路中,而刚体和孤立,可以说是造物主的设计思路的天敌。这样的思想方法,若只是用来研究人为的或者相对简单的系统,如机械、电器等,尚能差强人意,而一旦用于研究复杂、天成的系统,矛盾就叠加、放大而凸显起来。看上去,绝对客观的实验思想,基础却是主观的,这是西方科学与生俱来的思想根源上的缺陷,就如同天生的驼背。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在各个方向面的发展,其兴也勃焉,却终不能掩盖思想骨骼的佝偻。西学气秉阳明,故适于金甲之物,置之其他气运,岂能相和,更遑论“终极”,及瓜而代,自有其数。

青年医生毕伟博在授课
一本好书来了——
《肺阴阳藏象论》
本书是纵论肺气及其相联脏器藏象气化之理及理下之法之方的论文集成,多有理清甚至修正的努力。可谓求之于道法,而归之于临床。将阐明肺气阳、肺阴厥阴之藏象,肺寒饮病、肺风痹病等诸多证治,肺痿病诸多歧论,乃至肠府、奇经等外延气象及其论治思想。

目录
序一(国医名师序)
序二(导师序)
序三及简介(自序)
肺阴阳藏象论之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思想方法
肺阴阳藏象论之二——厥阴风木藏象的镜鉴
肺阴阳藏象论之三——肺体气阳论(上)
肺阴阳藏象论之四——肺体气阳论(下)
肺阴阳藏象论之五——肺寒饮病论(上)
肺阴阳藏象论之六——肺寒饮病论(下)
肺阴阳藏象论之七——肺阴厥阴论
肺阴阳藏象论之八——肺风痹病论
肺阴阳藏象论之九——肺痿病论
肺阴阳藏象论之十——大小肠藏象宏观修正论
肺阴阳藏象论之十一——大小肠藏象病位、病机修正论
肺阴阳藏象论之十二——《肠胃》《平人绝谷》三肠论
肺阴阳藏象论之十三——四肠论
肺阴阳藏象论之十四——古大小肠观与肺外合藏象论
肺阴阳藏象论之十五——肺系疾病的奇经论治
肺阴阳藏象论之十六——感染性肺系疾病气化方略论
……

《肺阴阳藏象论》一书,作者:毕伟博,主审:崔红生教授。
作者简介

毕伟博,医学博士,中医内科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六经气化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致力于肺系疾病的中医临床与科研,主持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项目NO.2018-JYBZZ-JS183、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JJ2013-56。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仲景“和”思想面面观》《肺间质纤维化卫气营血辨证与呼吸功能评估》等7篇学术论文。其中,作为中医内科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唯一入围者,参加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华中医药杂志》社联合主办,湖北中医药大学承办的“第九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暨岐黄杯第九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颁奖会议”,以《从奇经论治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获得论文二等奖、现场答辩优秀风采奖、壁报优秀奖,以《肺系病一本三因论》获第三届“放眼未来仁心雕龙”十大中医药论文提名论文。
END
本文由中医出版原创发表,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
投稿及咨询邮箱zyyxscb@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青年中医写书,好饭不怕晚

中医“糟粕”二字,作何解释?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