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岐黄问答,真正的师承到底什么样?
:中医师承教育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以师徒相传进行学习的一种传统教育的特殊形式,主要包括师承(师承授受)、家传(家技继传)等方式,它几乎是与中医同时产生的。
中医师承教育在我国中医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中医的延续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对如今的高等中医院校教育仍然有着借鉴的价值。如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仍然继续提倡医术经验丰富、具有独特专长的中医药专家带徒。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本用心之作——《三年难得师承录——跟师经方家刘志龙教授记 》,本书从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真实生动地记录3年跟师的收获、成果,其中有老师的学术、经验总结,尤其是刘教授的经方临证应用和治疗糖尿病的特色经验;有自己的心悟提高、临证体会,更有师徒之间珍贵的对话交流,很好地展现了中医师带徒这一传统师承模式的特色。读之一定会有启发和收获。
第一问:经方的定义
师:小裕,你觉得什么是经方?
徒:刘老师,我觉得经方就是张仲景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里面的方子。您觉得的呢?
师:你对于经方的定义我觉得有点窄。我个人认为唐宋之前的古籍中所记载的相关处方都可以称之为经方。因为经方最初的定义其实只是经验之方的简称,因为经方古朴有验,不尚空谈,只不过后来我们用来区别时方,反而变成了专有名词。后来到宋朝,随着大量“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儒家进入医学领域,中医学的学风为之一变,有点变成理学之意了。
徒:那刘老师,经方除了您之前提到的华佗之学,还有哪些呢?
师:比如姚僧垣所撰的《集验方》,此书问世于北周(559),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陶氏《肘后备急方》先后辉映,且与陈延之《小品方》相媲美,正如宋臣孙兆评赞:“古之张仲景、《集验》《小品方》最为名家。”而且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八百年秘而不传,“尤其在隋唐时期,没而不彰”。自东晋(419)历经南北朝、隋唐至北宋末叶(1127)七百多年间,《集验方》《小品方》便成当时医家之圭臬,被唐朝政府规定为习医者必读之书。这些医书其实都是经方之作。
徒:我想起来了,早年我读过《两晋三国南北朝医学总集》,挺厚的一本书,这么说来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其实都是经方之学了?
师:是的,这些你都应该好好读一下。
徒:好的,谢谢刘老师提醒!
第二问:治疗头痛可不依药物归经理论
徒:刘老师,我看您治疗头痛往往没有加归经的药物。比如像我治疗头痛,一般是太阳经头痛往往会加羌活、麻黄等;阳明经头痛往往会加白芷、葛根等;少阳经头痛往往会加柴胡等;厥阴经头痛往往会加吴茱萸等;少阴经头痛往往会加细辛、附子等。
师:小裕,归经理论其实是后世的一种药物理论,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主要对某一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使用这一套方法用于临床有时确可事半功倍,但是也不完全绝对,因为药物归经理论,往往会束缚你的临床思维。
徒:老师,那您是用的什么临床思维呢?
师:“有是证,用是方”。方证对应的思维,这一点学经方的人不能丢。比如“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这种方证对应之法简洁明了,而且用方用药一目了然,有规律可循。再者你所说的太阳经头痛往往加羌活,其实这样会约束你的处方选择,太阳经的头痛,有很多经方可以选择的,比如麻黄类方、桂枝类方等都可以选用,关键是识证,然后精准选方即可事半功倍。
徒:原来如此,谢谢刘老师。
本文摘自《三年难得师承录》
好书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从师传、徒承和师徒对话三个方面,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作者作为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继承人,在3年跟师经方家刘志龙教授学习期间的收获、成果。
全书视角独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文字朴实,较好展现了中医师带徒这一传统师承模式的特色,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实用性。
(扫码购书)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文字选自《三年难得师承录》,作者:黎崇裕。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口臭辨清病机,可以各个击破
● 这味药,张锡纯很爱用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