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老医真言:爷爷的读书理念(引发中医读书人的共鸣)

老医真言:爷爷的读书理念(引发中医读书人的共鸣)

编者按:王辉武,重庆市名中医,全国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老医真言》是王辉武先生的一本新作,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录了一个草根老中医在读书、学医、行医、教学与带徒历程中的思考,以及业余生活体验,还有弟子们的跟师体会。全书分为读书明理、诊余杂谈、行医手记、用药如兵、验方举要、它山之石和门徒心语等七章。文论皆独立成篇,心绪随感,娓娓道来;现场手记,真实鲜活;医患对话,深切动人。字里行间,透视人生真谛,传承医中学术,展示医外功夫,可供探索借鉴。细细品来,沁人心脾,雅俗共赏,不无情趣!
本文作者谈及了自己的读书历程,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对读书的渴望和珍惜实在让人感动。王辉武先生幸运地有一个能教他《三字经》《论语》《诗经》的“爷爷”,如果爷爷知道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读书是这么的便利,他又会跟我们说些什么呢?

《爷爷的读书理念》

我的爷爷,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农民,他精于农艺,样样农活干得漂亮而艺术,编织手工也在乡里堪称一流。他不是一个一般的农民。

从我懂事开始,爷爷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是智慧而慈祥的,有着瘦削的面颊,突出的颧骨,以及一双明睿的眼睛。在我的记忆中,他从来没有打过我们,骂也极少。

爷爷是个有文化、有远见的农民,在我弟兄两人十岁前,是爷爷担任启起蒙家庭私塾教师,教我们读《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诗经》、《幼学琼林》等,当时只背诵文字,不讲文意,也许爷爷也不大懂得其中奥理。但作为一个农民,能有这种教书水平,也是十分可贵的。我们在他的教导下,识字写字,查阅《康熙字典》,明白了读书的意义。当时我们的学堂最多时只有四个人,上午背书,下午写字。爷爷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据说他在科举考试时,帮人抄过试卷,我们也从那时起开始学习柳体字。

我们的家是一个四合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大跃进”之前,房屋周围都被绿树翠竹簇拥,外面基本见不到房屋,围墙以铁刺巴(一种长有刺的灌木)为主,进出只能走大门,绿树中有许多藤蔓植物,儿时嬉戏其间,或爬树,或摘野果,其愉快之情,至今不能忘怀。住在四合院的人,都是王姓同家同族,大约有五六家,因各家文化背景不一样,我们常见到别人家里的人吵嘴、打架,这些因小事发生的家庭纠纷,常请爷爷出面调解,事后他对我们说:“三代人不读书,会变牛。”不读书,不懂理,就会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来。

在哥哥与我出生不久,爷爷就暗下决心,必须让我们兄弟两个上学读书。爷爷和父亲从小就渴望读书,但读书不多,因为家庭困难,被迫停学。父亲十几岁就担煤炭、挑麦,早早地肩负起养家活口的重担,在当时落后的农村,能吃饱红苕就不错了,还说什么上学读书!为了让我们读书,他们深知,经济是基础,有了钱,有吃有穿才能读书。

于是从1940年开始,全家就展开了艰苦的劳作奋斗。爷爷负责统筹管理,父亲负责技术性工作,如制作粉丝、烤酒等,我的母亲和两个孃孃每天白天到坡上做庄稼,晚上织布,天不亮就起床“推粉”,一般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到我们懂事的时候,家里已略有余粮,逐渐具有了供我们上学的能力了。

这时四川也解放了,但紧随其后的是各种“运动”,打乱了我家原来的“读书计划”,但“必须读书”的理念,已经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有几件事情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件事,是1953年农历九月廿五日,我的母亲因病去世,当时我的大妹刚满三岁。按当地的习惯,我们弟兄应在家守灵,但爷爷为了不耽误我们上学,当天我们照常到十里以外的三元寺小学上学,足见爷爷对读书上学的重视程度。

另一件事,1960年饥荒,父亲患上了“肿病”,生命垂危,我当时读高中,在数十里外的伍隍场,不仅要吃,还要交学费。为了支持我读书,家里硬是把嫩包谷推成粑,由继母拿上街去卖。现在想起这些事,真佩服当时父母的毅力。

还有一件事,1963年夏,我中学停学后的第二年,资阳县组织全县高中停办学生搞一次复学招生考试,我当时去报名,但因为休学证明掉了,没有报上。次日临考时,我呆呆地站在教室外看着其他同学进入考场,一位认识我的敲钟报时的工人问我:“为啥不进去考试?”我说:“没有报名。”“报啥名?哈儿!进去嘛!都认得到你!”他催促我说。还真是的,我鼓起勇气进了考场,老师也发了试卷。一周后看成绩,天气很热,校长正光着上身在办公室擦汗,他看见我说:“你就是王辉武吧?有你!”顿时我心里热气上涌,眼泪都出来了,我没有报上名,居然考上了。

我成了复读班三十名学生之一,次年又奇迹般在高考中榜上有名,后来我回忆这种机遇的时候,才发觉这全是爷爷给我的“读书理念”的功劳。你想想,第一天报名都不成,还要在学校住一晚上,次日既然没资格参加考试,守在那里干什么?一句话,太想读书了啊!

1959年秋天,爷爷患肿病,腹大如鼓,家里没有一粒米,到了弥留之际,家人把我从学校叫到他身边,爷爷极其痛苦而有欣慰,断断续续地说:“可惜了啊!我不能亲眼见到你们两兄弟参加工作了!还好!你们还都能读书!”当时我哥哥已到成都地质学校上学,在家乡属于有望参加工作,可以拿工资吃饭的“上等人”。当天晚上,他就带着遗憾走了,享年67岁。

爷爷对读书的渴求,诗书传家的理念,感动了我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在我生命的数十年里,抄书、读书、买书、藏书、爱书,而且还作文著书,书成了我生活的全部家当和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饥荒年代,我辍学务农,农活中“歇干”(劳作中的暂时休息)时,就在田埂草丛中读书背书,这为我日后进入中医学院上学读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刚上大学时,班里许多同学对考上中医学院很不愉快,认为学了数理化,再学中医没出息。当时称为“专业思想不巩固”,老师大会小会都要进行专业思想的教育。可是,我不然,我认为中医很好!中医有许多典籍可读,有书读就好!

数十年的坚持证明,读书的理念伴随我每一个时期。当我年逾古稀时,比较学其他学科的同学,一点不觉得冤枉,反而觉得当时的选择完全正确,是什么力量支持我走过这几十年?也是爷爷的读书理念!

而今信息化时代,有人怀疑读书还有用吗?其实,读书仍然用途无穷,电脑上网代替不了读书,有生之年我还得读书,在读书中进步!在读书中快乐!

感谢爷爷给我留下受用无穷的“读书理念”!

END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王辉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源: Pexels。,欢迎投稿唠嗑。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气虚”到底能不能发热,打赌你都没想过这个问题

你扎针的时候,为啥患者直喊疼??!!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