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老中医告诉你,中医该怎么学(推荐书目从中医启蒙开始)

老中医告诉你,中医该怎么学(推荐书目从中医启蒙开始)

有位二胡演奏家说,二胡是民族乐器,他可以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也可以演奏《卡门》等西洋乐曲。但如果从民族乐的发展来看,二胡还是有其民族性的,如欢快的《赛马》《空山鸟语》,抒情的《江河水》《二泉映月》等,演奏这些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乐曲,惟有二胡才能表现得恰到好处,西洋乐是不能替代的。

乐器有民族性,医药也有民族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中医药源远流长,它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应运而生的。它的理论导源于中国的哲学,它的药材取之于天然;所以它从古到今,都是以人为本,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来研究人的生理病理。根据这种理论指导临床,对千差万别的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我们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有着极其鲜明的、光辉的业绩。

可是,我们这支壮大了的队伍中,却很有些人不以为然,洋装穿在身,没有中国心。认为只有西医是科学的,而中医是不科学的。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中医的教育西化了!

试想,走了 50 多年这种崎岖弯路,时至今日,仍然还没有走出误区,中医能不陷入被淹没的境地吗?

我是一名在共和国旗帜下成长起来的中医,也曾学过不少西医知识,不能算纯中医。教学中常常引用西医的诊断和病理以说明中医的证理法方,临床也常常利用各种物理诊断、生化检验以明确诊断,帮助中医辨证论治,所以临床疗效是较稳定的,在内科领域对某些病的有效率不在西医之下。(小编:看这用词,真的是谦虚。)

因而我长年看病不用西药,求治者甚众,对中医学术坚定不移,即使眼下中医学术滑坡,临床处于低潮,也认为这种局面只会是暂时的。如果无能为力挽回局面,那就只好拉“二胡”了。

不过,我还是相信,“二胡”是民族的,中医也是民族的,是民族的就是永恒的。做有造诣的中医,要读的书实在太多。

第一,启蒙书。

《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诀》《汤头歌诀》《内经知要》《医学心悟》等。过去学徒入门大致是读这些书。说它是启蒙读物,并不是说它浅白不经,而是指通俗易懂。像《医学三字经》的《医学源流》,把中医的历史概括地串在一起,然后谈经典著作,一直贯通到临床。读时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其他几本也都有此特点。如《药性赋》,每味药点一两句,非常精练,又非常实用,读熟了,可以受用一辈子。

第二,经典著作。

读完启蒙读物后,要读层次高一些的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两部经典,可以说是中医临床基础学,不论是内、外、妇、儿各科医生都应该读。先通读后精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参考注家,选1 ~ 3 种注本,扩大视野,加深理解。这两本书应当随着个人医技的提高而不断地读、不断用,从医一辈子,就要读一辈子。

《内经》怎么读?
我认为,作为临床医者,在读《内经知要》的基础上,以熟读《内经》原著中的《上古天真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为主,能掌握精神即可。另外,可以读读张景岳的《类经》,此书分门别类,能够少花时间,广收效益。《灵枢经》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去读,如果搞针灸、经络研究,那就必须读。

温病部分。原来的四大经典,不包括温病。但温病的几个名篇如《外感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也要当作经典来读。因为它们在临床上很实用,理论上发展了《伤寒论》之未述,方药上补充了《伤寒论》之未备。故有伤寒是温病的基础,温病是伤寒的继续之说,二者不可偏废。

第三,专著。

所谓专著,是指对某一方面的专辑,例如《血证论》《脾胃论》《痧瘴玉衡》《疫疹一得》《傅青主女科》《石室秘录》《三指禅》等。这些专著确有特长,如《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这可以说是治血证的四大步骤、四大治法,指导临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王清任的几个活血化瘀方临床多有疗效,这就是精华。《傅青主女科》中的治带经验,确为临床所用。其中完带汤补脾利湿,是治脾虚带下的有效方。我的意思是在浏览的基础上,抓住重点为临床服务。譬如王清任的书,它的理论、解剖知识与现代医学相比实在是粗浅,这是时代所限,尽管在当时还是挺有见地的认识。因此他的理论浏览一遍即可,而他的逐瘀诸方,却是要花精力去研究,去实践的,因为其临床疗效是确切的。所以读专著要在“专”字上做文章。

第四,读医论、医案。

古代的医论、医案,言简意赅,但艰涩难懂。我主张读点近代和现代的医论和医案。

秦伯未的《谦斋医学讲稿》应是医话体例,内容翔实,通俗易懂。《岳美中医论集》一事一议,文字精练,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干祖望医话》内容丰富,上溯远古,下及近贤;谈古论今,包罗万象,读了大开眼界。其他则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医案部分资料甚多,历代都有,以选清以后的为好,因为中古以前的记叙得太简单。近代的以《临证指南医案》为主,内容详细,文字易懂,而且分门别类,易于掌握。《蒲辅周医案》也很贴近临床,其用药法度很有指导意义。《岳美中医案》也是一本文字质朴,理论严谨的好读物。当然,医案不限于上述几种。如《寓意草》《柳选四家医案》等,都是可读之书,能够广为涉猎,都会有收获的。

第五,读相关的书。

文学创作上有“诗在功夫外”一说,我想借用此说:“医在功夫外”,要做一个有作为的医生,的确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即要博览群书。当然与中医相关的学科首推文学和哲学,这两者都能提高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文学方面,我认为应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鲁迅的著作及《燕山夜话》等。这些名著尤其是《红楼梦》《西游记》,多处涉及中医,其思辩性、想象力对中医的思维很有启迪,对提高文学修养、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至于哲学,我认为以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与《实践论》两书为主即可,这是两部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运用矛盾法则来认识疾病,无形中把医学与哲学融会在一起。至于古典哲学很难读懂,可视自己的阅读能力而定。其他值得一提的是《孙子兵法》,虽然它谈的都是兵家的谋略,但中医有句行话叫“用药如用兵”,比喻遣方用药犹如兵家之调兵遣将。这无疑有助于临证的辨证施治。

此外,最好逐步读点历史书籍。历史这个范畴很大,我想以明清史、近代史较为接近,因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要有所了解都得花费不少精力。因此作为中医大夫,了解一点明清史、近代史也可以了。而中医的发展史则是必须要了解的,现行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写得通俗易懂,我看以此为读本即可。

“读书”的话题很大,涉及面也很广,以上只是泛泛而谈。但要做一个好中医,必备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是必须掌握的,这就需要博览群书,有了这个基础,再深化提高也就有了根基。

上述仅为个人的粗浅体会,不当之处希望高贤指正!

本文摘自《陈瑞春伤寒实践论》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陈瑞春伤寒实践论》,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伤寒实践论》是我国著名伤寒学家陈瑞春的的代表作之一,是《陈瑞春论伤寒》的姊妹篇,着重收录了陈老50余年临床实践《伤寒论》的经验、心得和体悟。全书突出一个“实”字,没有空谈,非常难得,足资借鉴。

上篇“经方实践”,将临床所用经方,以及有一定心得的方药整理归纳,先讲对伤寒方的全面认识,并赋予其新意;后记录每一方的应用,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伤寒论》,是陈老读《伤寒》、用《伤寒》的些许发挥。

中篇“医案实录”,是陈老临床原始医案的真实记录,案中采用的方药,以《伤寒》方为主,也有不少时方。病种甚多,疗效较为确切,没有空谈和不实,足兹临证参考。

下篇“医话实说”,是随笔,但不重文采,只是实话实说。旨在把陈老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事一议地勾画出来,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附篇“学术实见”,是陈老对几个不同的学术问题所做的探讨,供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陈瑞春(1936-2008),生前为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江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第一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顾问,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199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 40 余年,长于内科心、肝、胆病,妇、儿科疑难病的治疗,擅用经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伤寒实践论》《陈瑞春论伤寒》。带教、指导的研究生皆以“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为研究专题。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陈瑞春伤寒实践论》,作者:陈瑞春,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新书资讯 | 陈瑞春伤寒实践论
● 老中医讲经方(五):沈绍功教授妙用中药经验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