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热病治疗代表方(下)——温病辛凉三方

热病治疗代表方(下)——温病辛凉三方
本书所言辛凉三方源自《温病条辨》所载的三首方剂,分别是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和辛凉重剂白虎汤。
金元时期刘河间自谓“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遵仲景法麻黄、桂枝发表之药”,提出“ 阳气怫郁,玄府闭塞”是发热的关键病机,“寒主闭藏,而阳气不能散越,则怫热内作故也”,自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辛凉之剂,始创辛凉解表法。
张子和云:“发汗亦有数种,世俗只知惟温热者可为汗药,岂寒凉亦能汗也。”
清代叶天士云“在卫汗之可也”,提出温病“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吴鞠通《温病条辨》云“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说明汗法对温病发热也适用,选用辛凉解表药。在辛凉平剂银翘散方论中提出“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此处忌汗是指不可辛温发汗。
薛生白《湿热病》云“湿病发汗,昔贤有禁,此不微汗之,病必不除,盖既有不可汗之大戒,复有得汗始解之治法,临证者当知所变通矣”,说明湿热病同样可以汗,关键在于如何把握“ 变通”二字。

(一)辛凉轻剂桑菊饮
吴鞠通言“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取轻清宣透之品,“轻可去实”,防药重而过病所,清宣肺卫之邪。
桑菊饮证的基本病机是风温初起或者感受秋燥,肺失宣肃的轻证,治当轻清疏散,宣肺平喘,平肝明目。
吴瑭在桑菊饮“方论”中云:“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宜走肺络而宣肺气。”认为本病多发于春气风木之气旺而金衰之时,用桑叶能清肝并防止木火刑金。
菊花辛甘苦微寒,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为“去风之要药”(《本草经疏》),作者自注:“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方论中云“木旺金衰”,故以菊花补肺金之不足。桑叶、菊花并为君药,能够直走上焦,疏散肺中风热,同时能够防止肝火犯肺。
薄荷辛凉,“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本草纲目》),助君药加强解表之力,为臣药。
桔梗“止咽痛,兼除鼻塞……一为肺部之引经”(《珍珠囊药性赋》),杏仁“除肺热,制上焦风燥,利胸膈气逆”(《珍珠囊药性赋》),二药一宣一降,以恢复肺的宣降功能而止咳;连翘苦微寒,“去上焦诸热”(《珍珠囊药性赋》);芦根甘寒,“消降肺胃”(《神农本草经》),共为佐药。甘草“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名医别录》),合桔梗开结利咽,并调和诸药为使。

(二)辛凉平剂银翘散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 条云:“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初起……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此外在《温病条辨上焦篇》中尚有六条银翘散加减方,《温病条辨中焦篇》中有一条。
吴鞠通在使用银翘散时“上杵为散”,“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煮散一方面可以节约药材,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可以扩大药物与水的接触面积,提高浸出率,使有效成分在短时间内浸出,同时还可防止挥发性成分在煎煮沸腾过程中随水蒸气一起挥发殆尽,能较好地保留挥发性成分,从而保证药效。银翘散选用的药物,多为轻扬宣散之品,主治邪在皮毛或上焦之新急病证,故以煮散之法,急煎令“香气大出”而取服,以利于发挥药力,保证药效。有研究表明,银翘散不同剂型与药效直接相关;且同为煎剂时,不同煎煮时间,银翘散药效亦有差别;而原方制散煮服药效最佳。
需要指出的是,在治疗温病时,病机表现有营卫不和时,桂枝汤仍然可以应用,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 条记载:“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吴鞠通还在《温病条辨下焦篇》第33 条指出,桂枝汤的作用是“小和之法”。

(三)辛凉重剂白虎汤
关于白虎汤的命名说法很多,一般认为白虎为二十八宿星中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以此七宿合看其形象像虎而得名。春分之日黄昏,此七宿位于正西,而西方在季节应属于秋,其色曰白,故名曰白虎。白虎乃四象之一,西方之金神,像秋气之凉降肃杀以退烦暑。因吴氏白虎汤与张氏白虎汤在用药剂量上存在较大区别,在此予以详细区分。
1. 张氏白虎汤,三阳合病《伤寒论》中关于白虎汤的条文有第176 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有第219 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和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组成: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煎服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寒邪传入阳明,邪从热化;或温邪传入气分形成实热证。总结起来就是热入阳明而又未形成腑实之证,即无形邪热。也可理解为未与宿食或者大便相搏结的热性邪气。后世有医家将之归纳为热邪在阳明经和阳明腑的不同以进行区别。正如王子接在其所著的《绛雪园古方选注》中说,白虎汤治阳明经表里俱热,与调胃承气汤为对峙。调胃承气汤导阳明腑中热邪,白虎泄阳明经中热邪,而这既是白虎汤证治疗的理论出发点,也是其与承气汤证的根本区别所在。
《伤寒论》原文第219 条首句“三阳合病”便道出了白虎汤的适应证,从条文可知,本条论述的是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的证治。三阳合病,表里俱热,治宜白虎汤辛寒清热。三阳合病实际上,是以阳明热盛为主,太阳病、少阳病病微,即柯韵伯所谓“本阳明病,而略兼太少也”。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阳合病,同时以阳明为主,故表里俱热,出现“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自汗出”等症,因此,实际上该条论述的病证属于“温病”的范畴。再看吴瑭在《温病条辨》中对白虎汤的认识。
2. 吴氏白虎汤,卫气同病清代名医吴鞠通继承并灵活应用白虎汤,在《温病条辨》的太阴温病、暑温、伏暑等病证中,将白虎汤的作用定义为“达热出表”。凡具阳明气分热盛而见舌黄或老黄,甚者黑有芒刺,渴甚,大汗,面赤,身热,或语声重浊,或汗出而喘,大便闭,小便涩等里实热证者,均以白虎汤主之。
如《温病条辨上焦篇》第 7 条说:“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 22 条记载:“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26 条:“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 条记载:“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组成:生石膏一两(研),知母五钱,生甘草三钱,白粳米一合。煎服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虽然吴氏白虎汤同名同方,但张仲景生石膏的剂量用到一斤,知母为六两,甘草为二两,粳米为六合。因此在用药剂量上吴氏白虎汤与张氏白虎汤存在较大区别。
吴瑭认为白虎汤属辛凉重剂,适用于太阴温病而见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后世据此提出白虎汤四大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邪在肺经气分,热较重,津液已伤,“辛凉平剂焉能胜任,非虎啸风生,金飚退热,而又能保津液不可”,同时《温病条辨上焦篇》第9 条吴瑭首句提出“白虎本为达热出表”,故用石膏、知母等清热保津之品为主。实际上,吴瑭所述的白虎汤证实则属于“卫气同病”,“脉浮”提示病在表,属卫分,“脉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等症提示病在里,属气分,因此,白虎汤可清表里俱热,即卫、气分同病。由此可见,“伤寒”之“三阳合病”与“温病”之“卫气同病”在白虎汤一证上等同,均属表里俱热。
临证时,辛凉三方可灵活使用,例如对于咽痛咽痒之症,可将银翘散和白虎汤合用,增强疗效。
本文摘自《外感热病发微》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外感热病发微》,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发热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书试图从伤寒、温病学说的传变规律中发现其共同性和普遍性,温病有纵横辨证,同样伤寒亦有纵横辨证,既可六经由表入里横向传变,也可三焦由上至下纵向辨证。此外,书中列举病案以说明临床寒温融合治疗发热性疾病。

作者简介

白长川,大连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潜心于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及各科发热性疾病;尤精于从仲景脾胃学说论治各科慢性疾病,如消化系统常见病及功能性胃肠病,心脑血管病,肾炎肾衰,风湿免疫病,肿瘤热等。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外感热病发微》,作者:白长川。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热病治疗代表方(上)——伤寒辛温三方

● 中风急救用这个药,准备好见证奇迹了吗?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