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头皮针,这些定位法我猜你一定没见过!!!

头皮针,这些定位法我猜你一定没见过!!!
:方氏头皮针技术是通过针刺人体头皮组织中的特定刺激点,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它是方氏在经络学说与西医大脑生理解剖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在头皮部找到了类似人形的人体各器官脏腑的调节系统,并根据阴阳属性分别以“藏”“象”命名之,进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微型针灸学说。

其中,取穴区包括伏象穴区、伏脏穴区,倒象穴区、倒脏穴区及中枢取穴区。今天介绍伏象穴区和中枢取穴区,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错做规范(一)》。

伏象穴区(骨缝定位取穴)

定位

伏象穴区形状象一个俯卧于头顶骨缝的全息人故名伏象。它以冠矢点前为头部,冠状缝为上肢,矢状缝为向躯干,人字缝为下肢,酷似一个趴着的人形。这个人形的体表标志点为:冠矢点为大椎,翼点为手指尖。人字缝尖为长强,星点为足尖。

分区

头项部:位于冠矢点之前:头部上、下长为2cm, 左、右宽为2cm。颈部上、下长为2cm, 左、右宽为1cm。因头部下面和颈部上面,约有1cm 的相互重叠。所以,头、颈部在冠矢点前,约总占3cm。

上肢部:位于冠状线上,从冠矢点到翼点之间,定义为11cm。为了准确定位,定义出肩、肘、腕(手腕)三点。从冠矢点至肩点长为2cm,肩点至肘点长为3.5cm,肘点至腕点长为3.5cm,腕点至手指尖(翼点),长为2cm。双侧互为镜象对应。

躯干部:位于矢状缝上,冠矢点到人字缝尖,定义为14cm。把躯干部分划为三段:即背部、腰部、臀部。背部由冠矢点起分上、中、下三部分,各部长为2cm,总长为6cm。腰部分为上、下两部,各部分长为2cm,总长为4cm。臀部分为上、下两部分,各部分长为2cm,总长为4cm。各部分左右宽度分别是:肩部为4cm,背部为3cm,腰部为2cm,臀部为3cm。

中枢取穴

中枢穴位建立于大脑皮层解剖功能定位的基础之上。每一个皮层功能区相对应于一个穴位,以本皮层功能区在头皮表面的投影作为穴位的定位,以本穴区的功能作为穴位的命名并解释该穴位的主治。共中思维穴中有一个穴位,其余左右各一,共有21个穴位。

思维穴:
两额骨隆突之间,即由眉间棘直上3cm处。

说话穴:
在眉中与耳尖头部后面连线的中点。

信号穴:
在由耳尖至枕骨外粗隆上3cm 处划一连线,连线的前1/3与后2/3的交界点。

视觉穴:
在枕骨外粗隆尖上2cm,向左右旁开1cm处。

运平穴:
是以人字缝尖为顶点,分别向左前方和右前方,各划一条直线,并使这两条线距矢状缝成30夹角,在这两条直线上,距人字缝尖5cm处。
记忆穴:
以人字缝尖为顶点,向左前下方和右前下方分别划一直线,与矢状缝成60夹角。在这两条线上,离人字缝尖约7cm 处。

书写穴:
在以冠矢点为顶点,向左后方和右后方两侧各划一条线,它们分别与矢状缝成45夹角。在这两条线上,距冠矢点3cm 处。

听觉穴:在耳尖上1.5cm处。

嗅味穴:在耳尖前3cm处。

平衡穴:在枕骨外粗隆尖下2cm,旁开3.5cm处。

呼循穴:在枕骨外粗隆尖下5cm,旁开4cm 处,即风池穴的内上方。

到了推荐好书的时间啦,今天的主角——

《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

本书为广东省中医院10年来“杏林寻宝”工作引进与传承的40种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汇编,涵盖了针、砭、灸、药、导引、按摩以及诊法等多个技术门类。该书充分体现我国传统中医学在多个领域内的独特技术内涵,内容丰富多彩、真实可靠,入选技术兼顾了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这些特色技术经过了临床实践的验证,编写单位有关同仁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结和提升,具有较为可观的推广价值。为了便于传播,本书采用了相对统一的编写体例,适配相应的视频内容,适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的读者使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购书请扫码或者点“”

扫码可购书中医出版出品干货、干货、都是干货!

END

版权声明
本文由中医出版原创发布。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文中图片来自《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错做规范》,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由“权健”引发的中医药血案

● “鬼手神针”石学敏的针灸精华,都在这本书里了……

觉得不错请点赞!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