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外行人学中医,说的观点,我竟无力反驳

外行人学中医,说的观点,我竟无力反驳

:真正的科学家,包括西医,不会无理性地排斥中医。

真正的科学家,包括西医,不会无理性地排斥中医,相反会尝试中医、观察中医。学习道路上,平生最讨厌两种人,一是理论上说一套,临床上却完全是另外一套;二是简单的道理,被冠以复杂的理论,兜来兜去,直到搞晕你为止。

这篇读后感是豆妈撰写的,豆妈是理工科大学生,豆爸则是理工科博士,无人驾驶领域的专家。我和豆妈豆爸一家相识3年多了,他们都是具有理性精神的人,特别是豆爸,什么事都讲证据,讲逻辑。

内容写得很有意思。希望《伤寒论求真》的读者,都能把自己的读后感写出来,跟大家交流。

初识邢医生,是因为四年前豆豆爷爷爆发性湿疹,当时脑袋肿得像猪头,眼睛被挤成了一条缝,头顶不断渗出黄色液体,据说一晚上要用掉三包抽纸巾。数个三甲医院就诊,也曾住院一周,一用激素就消肿,一停激素就更猛烈地反扑。最后,豆豆爷爷几近放弃……幸运的是此时遇到了邢医生。

第一次问诊之后,豆豆爸爸回来就说:“嗯,我觉得这次有希望!”很快,豆豆爷爷的病势控制住了,病愈后身体比生病前还好。再后来,我慢慢多接触了一点中医知识,回过头去看,邢医生当时用了一味峻药“甘遂”,这是让我肃然起敬的。因为大师们、教授们反复强调“不要用那些猛药,不要给自己找麻烦……”,我想若没有仁心仁术,没有对技术的把握,那是肯定不敢用的。

最近,期待已久的《伤寒论求真》出版了。

《伤寒论》和各注家作品我陆陆续续读了几年。说陆陆续续是因为最开始读宋本,经常读着读着脑袋疼,前后矛盾的地方让我质疑起自己的理解力,就放下了。

记得有一次听邢医生讲座,讲到“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汤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赤石脂禹余粮汤。”

邢医生说“你们不觉得这个病人太倒霉了吗?”当时我就乐了,这确实是我看书时候的心理活动,哈哈!再后来,看到大塚敬节的《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书后附了康平本的影印版本,能清楚地看到15字、14字和13字的区别。

我太高兴了,拿了笔在宋本上,把不属于原文的都大刀阔斧划去,不用看了,这太好了!书薄多了。看是看完了,懂还是不懂。现在拿到邢医生的这本书,我汗颜了。第一印象“较真”。每一条,宋本是什么,康平本是什么,原文、准原文、追文、嵌注、傍注,先清清楚楚地列上。争议是什么,大家怎么说,我怎么看,临床什么样,没有含糊。

受邢医生启发,我拿了两支颜色笔,原文留白,准原文涂上橙色,追文涂上蓝色。

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这时《伤寒论》就像是三个人的研讨会。白队阐述为主,橙队和蓝队不时提出自己临床观点,可取不可取,正确与否,大家且听着。好吧,将“三色研讨会”拿在手中,同时打开《伤寒论求真》,又变成了一个长长的纪录片,是邢医生在评述那个久远年代的研讨会。

这时你能清晰地看到:哦~那三个人是那样的观点和经历,邢医生又是这样看待那些观点的,同时还旁征博引告诉观众,历史上主要各家的观点,出处在哪里,我为什么持这样的观点……

读到邢医生书上写到的古书“附益”,我突然想起了最近临摹的钟繇小楷。下面两张照片都是钟繇的《贺捷表》,是不是长的太不一样了?

我想没练过书法的人都能看出大不同。钟繇生活在三国时期,其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今天我们见到的都是临摹本或伪书。左图就是王羲之的临摹本,据说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所以,今天我们只能通过王羲之的书法来揣测钟繇书法的隶意和古朴。但是,其中会不会带入王的笔意呢?我想很难免吧。右图并没有留下临摹者的名字,但很明显,楷书的意味更强了。《伤寒论》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书中有答案。

我们能读懂几千年前的汉字,挖出一块碑来,还能知道它记录了什么,这是一件每次想到都让人很自豪的事情。那么我们能正确理解古人的语言吗?语言又是什么呢?

我们学任何东西,归根结底都是在学语言,概念关系、体系层面上的语言。数学是语言,物理是语言,中医是语言,当然英语也是语言。是语言呢,就要回到语境。要知道当时是怎么说的?这个是我理解的邢医生说的求原义。其次,当时说的时候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了吗?现在还能复制解决吗?这个是我理解的邢医生说的求真义。邢医生书中提及的这个问题观念,我很认同。我们要去找概念提出所针对的问题,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问题的。

那么,为了解决问题,我们抽象出来的模型,必定要设定边界。就是说,只有在某种边界条件下,你才能反复使用这个模型,并且这个模型不仅适用于发生过的案例,也可以推导未来的案例,这也是我眼中的中医的一大魅力。

那么模型的边界清晰吗?理论上讲当然应该是清晰的,只是大家还没有搞清楚而已。举个书中的例子,桂枝汤是发汗剂吗?麻黄汤是发汗剂吗?五苓散是利水剂吗?如果把发汗、利水设定为这几个方剂的边界,那显然是不对的。

邢医生认为,“桂枝汤不是单一的发汗剂,也不是单一的补益剂”。书中案例,5岁女孩服用麻黄汤,仅头部微汗,但也烧退病去。所以,太阳病常曰“汗法”,应该并不是以发汗为目的,而是指疏通营卫后,身体可能在自然良能下出汗,但也可能不出汗。五苓散有的人可能口渴,有的人不口渴,所以以口渴不口渴作为方剂的边界也是错误的。(插播书中一句我很感触的话:“孤症的可靠性是要打折扣的”。见症套方是我这些年犯的最多的错误。哈哈。)书中将此称为“水壅津亏并见证”,并解释了桂枝汤“啜热稀粥”和五苓散“多饮暖水”,协助人体自然疗能的不同机理。

琐琐碎碎说了这么多,我想临床医生们会比我有更多的领悟和收获。学习道路上,平生最讨厌两种人,一是理论上说一套,临床上却完全是另外一套;二是简单的道理,被冠以复杂的理论,兜来兜去,直到搞晕你为止。真心希望各个领域像邢医生这样把心沉下来,醉心做学问,并且能充分享受学习的人能多一点,再多一点!

最后,我要以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来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

《伤寒论求真(下)》什么时候出版?
2017.12.1改定

看看,上面是一个理工科的大学生
对中医的解读
让我们这些专业学中医的
都汗颜
因为,很多人确实思考不到这样的深度
也写不出来这些内容
邢斌老师
是《伤寒论求真(上)》的作者
前段时间, 我们发表过
他的一篇文章
对,就是下面这篇
大胆!这位中医说,张仲景不是《伤寒论》的“原始作者”......

(点击红色部分进入)

这个题目,是小编起的
题目有点标题党
文章出来后,在微信后台

招来一些骂声
大家都要维护医圣权威
都要维护中医的权威
究竟,我们能不能质疑!?

看了上面豆妈写的内容
人家外行人豆妈都说了
看“语境”!
同志们,粗暴是最简单的
也是动脑力最少的一件事

看到对中医的任何质疑
都会特别敏感的人
那些一定要出来反驳的人
我想,有一些,也算是“中医喷”
因为,容不下批评和质疑
从来不是中医的性格

真诚希望
我们都能多一点理性
多一些包容
多一些理解

这才是对经典

应有的尊重

接下来
我们看看邢斌老师在书中写的一段话——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历来为世人所重,因此学中医且希望深入堂奥者很少有不读此书的。但《伤寒论》颇不易读,所以半途而废、读不下去者比比皆是;即便对《伤寒论》下了很大苦功,熟读能诵,乃至撰述专著者,其能真正解决一些该书疑难问题,而不是附会曲说的,确乎少之又少。
还是谈谈我自己的经历吧。
我从大学期间开始读《伤寒论》,至今已十多年。那时候下过一定的功夫,浏览过很多名家注解,但是应该说很多条文仍是看不懂的。在此情况下,不得不先挑容易的事儿做,那就是更多地关注经方——读不懂全书,至少从实用角度讲,先尽可能掌握临床运用吧。
毕业后,几度想重新研读《伤寒论》,结果总是半途而废。原因很简单:第一是读不懂的地方,依然读不懂。那些疑难条文,翻遍名家注解,觉得没有一人是不牵强附会的。不认可别人的解读,但自己也束手无策,所以能做的依然还是研究经方的临床运用。第二是惰性,不肯迎难而上,柿子拣软的捏。研究经方,对临床肯定有裨益,但止步于此,就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
这一僵局彻底被打破,是在这一两年,我研读了康平本之后。
其实我很早就知道有康平本这一《伤寒论》传本,因为至少在我大学毕业之前就翻阅过钱超尘先生的《伤寒论文献通考》,但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因为翻阅《金匮玉函经》等《伤寒论》传本后,发现并无助于解决那些疑难条文,所以想当然地以为康平本大概也是差不多的吧。
实际大不一样!

(扫码下单)
最后,今天最重要的“硬广”来了——
《伤寒论求真(上)》
此书内容确实很精彩
如果你想反驳
请至少,先去买一本
本事到家,再学葫芦娃
快过年了
我们给大家的礼物,就是书
2018第一波赠书来了!
两种赠书方式:
1.购买《伤寒论求真(上)》,写该书的书评,发到朋友圈,可以配书的图片,截图发我们微信后台,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优秀评论者,有赠书,内容不限,长短不限。
2.购买《伤寒论求真(上)》,写该书的书评,不少于200字,文字可以发给后台。优秀内容,我们会在微信平台展示。
推荐书:《伤寒论求真(上)》。关注中医出版,每天都有9折书,满99元包邮。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伤寒论求真(上)》,点击可直接购买

原价: 59
现价: 53.1
折扣限时一天
内容推荐
本书以康平本为基础,以“古书形成规律”为视角,对《伤寒论》进行了崭新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对《伤寒论》中一些疑难条文也给出了新的解读。书末还附有作者运用伤寒论方的一些医案。对于中医临床医生和中医院校师生学习、理解《伤寒论》很有裨益。
END
本文由读书写字与临证思考授权发表,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本文内容选自:《伤寒论求真(上)》。
投稿及咨询邮箱zyyxscb@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大胆!这位中医说,张仲景不是《伤寒论》的“原始作者”......

“实事求是”解读伤寒论:《伤寒论》求是(精修案例版)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